•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13日

    来源: 《世纪》杂志2023年第5期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我在报刊上读到叶嘉莹先生谈诗词、悟人生的文章,便心生敬意。特别是她晚年回国讲学,又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的义举,更使我深受感动。平心而论,叶先生的人品、学问、才华有目共睹,在学术界也是公认的。我与她曾接触过两次,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在此略作叙述,以表达我对她的一点敬重之情。 初见于复旦大…

    阅读更多»
  • 诗生南开

    诗生南开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13日第12版   “很多人都说,你是天津人吗?我说不是。那你是南开的校友吗?我说也不是。那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刘学玲、陈焰和所有参与编写《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的南开人一起,试图从学子的角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的过程绝不轻松,但汲汲骎骎一路走下来,这些编写者本身,也成了答案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雷琨&…

    阅读更多»
  • 回乡:南开叶嘉莹先生的世纪求索

    回乡:南开叶嘉莹先生的世纪求索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6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13日 王京雪 刘梦妮 雷琨 “半生漂泊回乡路。40多年前的叶嘉莹,是带着乡愁回来的。回乡前,她笔下的诗词始终弥漫着乡思。她为此归来,返回故土、返回祖国,也返回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一切的乡愁,都是文化的乡愁。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回忆、共同情感、共同审美和共同追求,因而,中华诗词也就成了中华儿女所独有的故乡。 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叶嘉莹唤…

    阅读更多»
  • 南开学校: 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南开学校: 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3日

    陈鑫 原载于《天津日报》2023年6月20日12版   南开人常说“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指的是克服困难的决心。巧合的是,南开这所学校也确实一路向南,不断开拓。从西北角的严氏家塾,到“南开洼”的南开中学,再到城南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后来又有了西南的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家庭真是“越南越开”。   南开中学是在严氏家塾基础上创办的,1904年初设时校址在教育家严修的宅内。1907年迁至“…

    阅读更多»
  • 百年思源堂: 见证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百年思源堂: 见证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3日

    陈鑫 原载于《天津日报》2023年5月16日12版    今年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100周年。从天津城南的“荒凉一片”,到如今繁华热闹的市区,八里台的变迁不仅展现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也是天津科教发展、城市精神塑造的缩影,是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共同进步的象征。思源堂作为唯一尚存的南开大学早期主建筑,亲历了百年沧桑巨变。   今天,南开师生习惯将八里台称为老校区,称津南校区为新校区。但在当年,八里台…

    阅读更多»
  • 一则新发现的张伯苓佚文

    一则新发现的张伯苓佚文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8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50期   发稿时间:2023-06-15 □ 张昊苏 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素无止境。近年来,厚重的十卷本《张伯苓全集》,与《张伯苓教育佚文全集》等书先后出版,再加上《张伯苓年谱长编》和据说最近将印行的《补编》,张伯苓生平、著述的主要文献资料,应已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整理。不过,张伯苓除了投身教育之外,还是当时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与各界人士均有往还,其中可能留下不少文字、言…

    阅读更多»
  • 造就“完全人格”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

    造就“完全人格”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7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46期   发稿时间:2023-04-15 □ 崔国良 张伯苓在半个世纪的教育活动中,建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开教育体系。在创建过程中,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标、方针和方法,总结并形成了他的“公能”教育思想,并把它定为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他的“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重视教育与社…

    阅读更多»
  • 识得读书真理在——吴玉如与南开的因缘

    识得读书真理在——吴玉如与南开的因缘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7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45期   发稿时间:2023-04-01 ①吴玉如在书房中;②从张伯苓夫妇墓碑 (吴玉如书丹)拓片节选的南开校训;③吴玉如书陆游《海棠歌》;④吴玉如作书;⑤吴玉如自书诗《辞蜀书愤》(局部);⑥《吴玉如全集》书影。 □  魏暑临 1913年2月,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的天津南开学校(今南开中学)迎来两位翩翩少年:一位来自东北奉天(今辽宁…

    阅读更多»
  • 张彭春人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张彭春人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5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32期   发稿时间:2022-05-15 □常 健 张彭春(前排左一)与世界人权委员会主席、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前排左二)在世界人权会议上 张彭春在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重要思想,有些被吸纳进《宣言》,有些则没有。从当代人权面临的处境和挑战来看,张彭春先生的思想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体会和弘扬光大。   用中…

    阅读更多»
  • 曹禺戏剧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曹禺戏剧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4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15期   发稿时间:2021-05-15 □李扬 1934年,南开学校30 周年纪念,南开话剧团公演《新村正》,右三为饰主角的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他时刻关注着世界戏剧发展潮流,并不断在前辈的创作中汲取着营养,并借以创造出隶属于自己的独特剧作。他近乎以一己之力,将中国话剧剧本的“文学性”、“剧场性”提高到了有能力和世界戏剧文学对话的高度。但在曹禺接受…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