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严修藏书手稿捐献与庋藏

来源:今晚报 作者:甄明

严修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与书法家,此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其一生爱书、读书、藏书,他的蟫香馆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嘉慧后学,曾有四次捐赠的义举,其中多次与天津有关。

严修第一次捐书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赴任贵州督学时。由于贵州偏远,士子得书不易,为此携带十四箱书,“九流四部,应有具备”放置学舍。第二次捐书在清代末年,时严修正在天津兴办学堂,特向位于玉皇阁的天津教育陈列馆捐书1342册,这批书后归天津图书馆。第三次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直隶提学使卢靖设立天津图书馆,其特捐书1200余部,计5万卷,第四次于1924年,其将《二十四史》《九通》等数十部古籍捐献给南开大学图书馆,严修先生逝世后,后人又将他遗留的诗文集、日记、杂记、函札等手稿,无偿捐赠给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对严修藏书保存十分重视。由于“秘籍善本颇多,范翁所捐者有数万卷,设专橱以藏之”,并设立“范孙书库”,以示纪念,民国以后,天津图书馆更名为天津直隶省图书馆,由直隶学务所迁至河北公园(今中山公园),1918年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来津驻扎河北公园,并抢占了图书馆,图书遭到破坏,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后,图书馆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天津沦陷后,图书经常有丢失情况出现。1938年,时任馆长杨鸿绶将图书馆迁至西关外联兴里一所民房,作为临时存书处。1939年2月馆长杨鸿绶去世,郑菊如继任馆长。

郑菊如接手后,正值天津汛情吃紧,念及联兴里地势低洼,于是找到士绅徐朴庵打算租赁徐家大院(今老城博物馆)15间房屋为馆舍。徐朴庵当场应允。不久,图书馆立即进行整理,在雨季前全部搬出。这一年,天津发生了特大洪水,但严范孙多次捐赠的善本以及他手写的日记却幸免于难,未受到水灾的破坏。

1940年1月26日《新天津画报》记者专门到图书馆参观。只见图书馆正厅五间,宽阔整洁,书架上“四库全书珍本,余者尚有许多,一时不及给目”。图书馆正厅中间悬挂“观澜堂”篆字匾额,为姚品侯哲嗣姚鲤门所书。左面为天津名士王新铭书联“天未丧斯文,稍缓迁乔罹水厄;人如求旧物,仅存硕果等焚余。”并附跋云“…今年大水逾当其冲,得我菊如馆长先时乔迁,乃有今日,天幸也。乙卯小春,王新铭并识”,右边挂第三民教馆馆长冯孝卓书联“遗藉保蟫香,劫历沧田,匮在珠存,苦费营成忆严华;学宗衍高密,经传桑梓,躬披手检,又劳搜取迈毛黄”,上联称赞严修捐书,蟫香为其书斋名;忆严华,指图书馆开创之时,严修、华世奎予以大力赞助;下联称赞郑菊如抢救图书,所谓高密指东汉学者郑玄(山东高密人),学宗衍高密比喻郑菊如为郑玄再造。王、冯二人,书法辞章,冠绝一时。记者认为这二楹联,“可作观澜堂上之序引读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