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我是这样做学问的】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智慧

    校史研究 2025年5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5月16日16版 逄锦聚 读大学前,我有较长时间的农村实践,从未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理论。   高中毕业后我回农村生活、工作了14年。那些年,我种过地,做过工,接触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和工人。14年的实践,不仅使我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有所了解,而且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考入大学,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转移,我意识…

    阅读更多»
  • 苏联式大学校园主楼设计探寻——以南开大学主楼为例

    苏联式大学校园主楼设计探寻——以南开大学主楼为例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30日

    来源:《建筑史学刊》2025年第1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年)的高等校园的建设代表着新政权下的新气象,该时期规划的大学校园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在全面学苏的背景下,中国试图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通过院系调整奠定现代中国高等院校的雏形。这一时期诞生了以苏联式主楼为中心的校园规划模式,其建筑形式映射了该时期中国建筑界探索社会主义新形式的过程。文章通过历史图档研究,整理与分析两易其稿的南开…

    阅读更多»
  • 从爱国之问到强国有我 ——南开大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

    从爱国之问到强国有我 ——南开大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28日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4月25日5版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24年9月21日晚,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体育中心,校长陈雨露带着师生重温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同学们铿锵的回答久久回荡在体育馆内。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

    阅读更多»
  • 南开与山东

    南开与山东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22日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 南开新闻网通讯员 张兰普   袁伟 一、张伯苓校长与山东   大家都知道南开的创校校长张伯苓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与严修共同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形成了包含大学、中学和小学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民办教育模式。一百多年来,南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卓越人才,张伯苓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但鲜为人知的是,张伯苓的祖…

    阅读更多»
  • 千年锦绣萃一身 月旦传承识无伦

    千年锦绣萃一身 月旦传承识无伦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14日

    来源: 《文汇报》2025年4月6日第4版 何群 “天行常健老何妨,花落为泥土亦香。”仅从叶嘉莹先生晚年在《奉和沈秉和先生〈迎春口号〉七绝二首》其一中写到的这两句诗里,我们就可以想见叶先生铸就的是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一生。中国古典诗词蕴蓄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心灵和品质,在其生生不已的感发作用中,传承着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并用整个生命传承古典诗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更多»
  • 世变沧桑中的进退与扎挣——戊戌变法到晚清新政间的严修心影

    世变沧桑中的进退与扎挣——戊戌变法到晚清新政间的严修心影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3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5年3月28日(第1482期)第3版 陈 鑫 今年是严修先生诞辰165周年。近日,《严修日记(1898—1910)》整理完成,日记中这10年多的时光既是严修个人从40到50岁的年华,也是戊戌变法到晚清新政的历史时期。作为珍贵的一手资料,日记中记录了严修亲历的重大事件与日常点滴,反映了他的教育救国事业和心路历程。这一时期,严修从贵州学政卸任,戊戌变法中受保守派打压而回乡归隐…

    阅读更多»
  • 文科谜思·矿科兴废·造境津郊——南开大学早期校史漫思三题

    校史研究 2025年4月3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5年3月28日(第1482期)第3版 王 昊 文科谜思 历史上号称“文以治国”的南开,实则并不太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这已在校史上有所记载。可是,在大学的奠基时代,文科建设似乎还颇为有声有色,其中一个原因是梁启超曾经的短暂“加盟”。当时,欧游归来的梁启超寓居津门,开始了晚年的研究生涯,南开抓住这一机会,欲借重其来建设文科。 1921年9月,梁启超移砚南开,讲授“中国历史研究…

    阅读更多»
  • 陈省身与华罗庚: 数学“双璧” 友谊不渝

    陈省身与华罗庚: 数学“双璧” 友谊不渝

    校史研究 2025年3月24日

    来源:《天津日报》2025年3月21日第12版 作者 陈杰 从2021年始,《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一书畅销,留下诸多中国现代数学史的精彩之笔,但也有一些刺目之说,如两位数学大师陈省身、华罗庚“不和”“交恶”:“从这些交谈之中,再加上后来的四处打听,我知道了陈、华不和的部分原因,他们的交恶对整个中国数学界都有负面的影响,对我个人而言亦复如是。”“陈、华之争,原来起自芥毫的差别,但随着岁月而加剧…

    阅读更多»
  • 默默无闻的南开学者李约瑟

    校史研究 2025年3月17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5年3月15日第1481期第3版 周婴戈 “李约瑟”出名因编了七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位李约瑟从西边欧洲到过中国,被誉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科技史的第一人。南开大学也有一位李约瑟,是到东边日本留学,成了日本汉学家很尊重的学者。 根据“搜狗百科”检索显示,李约瑟(1924-2002),笔名伯水、白水、海安等。1942年高中毕业赴日本留学,进东京“一高”读两年文科,后读帝国大学…

    阅读更多»
  • 再读滕维藻教授1993年“党员民主评议自评提纲”手稿

    南开人物, 校史研究 2025年2月19日

    这份“党员民主评议自评提纲”手稿,是滕维藻教授1993年6月11日写给基层党组织国际经济研究所党支部的思想汇报中的一部分。滕维藻教授,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顾问、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特邀成员(前召集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交流学会理事、天津市社联名誉主席等,此外他还曾多年担任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滕维藻教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