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
光明日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6日15版 杨庆山、陈雨露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
-
严修题写“真素楼”始末
来源:《今晚报》2024年1月10日第19版 吴裕成 严修为真素楼题额,传为津沽美谈。这家素食馆门楣之上挂严翰林墨宝的一幅照片,经1930年《天津志略》和1992年《近代天津图志》刊载,更为佳话的流传持续助力。 真素楼饭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张于天津繁华商业街大胡同,由张雨田开设营业,其子张鸿林参与经营。 1915年夏,严范孙为真素楼题额,并书跋语:“张君雨田以资本设真素楼,亲率子鸿林执…
-
刘佛丁:经济史“南开学派”的领军者
来源:《天津日报》2024年1月5日第12版 王玉茹 1985年,一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试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国经济发展”引领我入门,开启了我随刘佛丁先生攻读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即跟随先生运用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新框架的学术历程。 刘佛丁先生上世纪60年代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就读本科时,就开始关注“通史”和“通典”中有关经济的史料,以及正史中重要的本纪和列传,配合中国土地制度、…
-
张彭春“陪同”梅兰芳访美演出新说
来源:戏剧艺术公众号 2023-12-27 张诗洋 内容摘要: 新发现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梅兰芳1930年访美演出筹备的经过。与以往戏剧史对于梅兰芳访美的认知有别,张氏日记提供了亲历者视角下的另一层隐秘叙事,从中可见访美背后的角力与制衡。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对传统戏曲亦有研究,并熟知美国剧坛情况,曾在访美演出筹备阶段即为梅剧团提供大量专业建议。但最终因司徒雷登、齐如山等人的反对…
-
开创文化学研究的南开社会学先贤——纪念陈序经先生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59期第3版 刘集林 编者按:今年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陈序经先生(1903-1967)诞辰120周年。陈序经先生不但是南开大学校史上的重要人物,曾任南开大学多个要职,长期被张伯苓先生倚为“左右手”;陈序经先生也是南开大学社会学的杰出先驱,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位多年在南开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著名社会学家,尤以文化研究著称于世。 陈序经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清澜港瑶岛村,…
-
卜欣欣:因为“淋过雨” 更愿为无声世界的他们“撑起伞”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59期第2版 本报记者 李享 学生记者 杨天天 2岁时听力受损;18岁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29岁完全失聪,隔年植入人工耳蜗;35岁重新站上讲台;48岁投身残疾人发展公益事业;2023年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中国聋人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她是“资深”耳蜗使用者、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
-
八里台校区启用一百周年的意义——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来源:南开大学报 第1458期 作者 陈鑫 整整一百年前的1923年6月21日,著名的《大公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天津南开大学订于本月二十八日下午三钟,在八里台新校舍秀山堂内,举行第一次毕业式,现已约请各界届时前往参观……消息篇幅不长,却向世人宣告了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同时也拉开了一场大学建设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大戏的帷幕。 今年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一百周年。一个校区的百岁华诞,不仅值得…
-
诗词的女儿 白发的先生——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30日第4版 中国教育报记者 陈欣然 祖国行(节选) 叶嘉莹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 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归京, 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 此日重回白发生。 能被人尊称为“先生”的女子,必然不同凡响,叶嘉莹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
1978年早春,我考上了南开
来源: 《南开大学报》第1457期第3版 卢治安 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入学季。 看到了那么多、那么多精彩纷呈的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母校南开大学的通知书更是独具特色,每个通知书中都装有两粒莲子,深情的嘱咐新生:“一颗留在故乡,不忘初心;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 由是,这些天,自己时时沉浸在1978年,那个寒冷的早春,等待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1977年12月9日、10日,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
-
天津日报:老南开的诗歌传统
来源: 《天津日报》2023年11月23日第12版 罗振亚 提起南开大学的诗歌,许多人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新诗坛的翘楚、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穆旦先生的影像。的确,穆旦以人与诗对时代的双重切入和孤独、沉雄、峭拔的创作个性,垫高了中国新诗的底座,构成了新诗史上一道迷人的艺术风景线。其实,南开大学的诗歌和南开大学的历史一样悠久,穆旦也不是在上世纪30年代突然拔地而起,更非神秘的“天外来客”,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