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

    光明日报: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5日第14版 罗振亚   今年是穆旦诞辰105周年。在新诗的版图上,他曾经是寂寞的,而后又热度超常。他诗歌的命运转折,也暗合了文学史的运动规律。历史是公平的,它对优秀诗人可能遮蔽一时,却不会永久埋没。穆旦诗歌个性化品位高,而且对当下诗坛充满着启迪。   提倡有难度的写作   20世纪的诗歌语言大致走了两条路径。一是注意发掘语言潜能,突破用词、语法和修辞规范,扩…

    阅读更多»
  • 《国富论》的中国百年之旅(下)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今晚报》2023年11月16日第19版 郭庆 郭大力、王亚南与《国富论》 1931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郭大力与王亚南首次用现代白话文合作翻译了斯密的著作,定名《国富论》,这一译名自此沿用至今,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译名。这一阶段,《国富论》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被关注。马克思关于亚当·斯密学说的论述,特别是在《资本论》及1861年—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经济学说的析论,成为郭…

    阅读更多»
  • 《国富论》的中国百年之旅(上)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今晚报》2023年11月14日第19版 郭庆   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1776年一经出版,便被译为主要的欧洲语言,随即走向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2023年适逢亚当·斯密(1723—1790)诞辰300周年,笔者梳理了自清末民初至今《国富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状况,以回应具有全球影响的“亚当·斯密的复兴”。   回望《国富论》在中国的翻译状况,迄今为…

    阅读更多»
  • 高山仰止──忆吴廷璆先生

    高山仰止──忆吴廷璆先生

    南开人物,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15日

    来源: 《天津日报》2023年11月10日12版 杨栋梁   时光荏苒,恩师吴廷璆先生已辞世20年,然而在后学心中,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仿如昨日所见。   1978年10月,我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当时历史系名师云集,中国史由郑天挺先生挂帅,世界史由吴廷璆和杨生茂两位先生领衔,同学们都为能来此史学重镇学习感到无比自豪。   在科学的春天里,同学们怀着“四化建设”的美好憧憬,以无比高…

    阅读更多»
  •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13日

    来源: 《世纪》杂志2023年第5期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我在报刊上读到叶嘉莹先生谈诗词、悟人生的文章,便心生敬意。特别是她晚年回国讲学,又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的义举,更使我深受感动。平心而论,叶先生的人品、学问、才华有目共睹,在学术界也是公认的。我与她曾接触过两次,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在此略作叙述,以表达我对她的一点敬重之情。 初见于复旦大…

    阅读更多»
  • 诗生南开

    诗生南开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13日第12版   “很多人都说,你是天津人吗?我说不是。那你是南开的校友吗?我说也不是。那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刘学玲、陈焰和所有参与编写《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的南开人一起,试图从学子的角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的过程绝不轻松,但汲汲骎骎一路走下来,这些编写者本身,也成了答案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雷琨&…

    阅读更多»
  • 回乡:南开叶嘉莹先生的世纪求索

    回乡:南开叶嘉莹先生的世纪求索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6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13日 王京雪 刘梦妮 雷琨 “半生漂泊回乡路。40多年前的叶嘉莹,是带着乡愁回来的。回乡前,她笔下的诗词始终弥漫着乡思。她为此归来,返回故土、返回祖国,也返回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一切的乡愁,都是文化的乡愁。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回忆、共同情感、共同审美和共同追求,因而,中华诗词也就成了中华儿女所独有的故乡。 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叶嘉莹唤…

    阅读更多»
  • 南开学校: 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南开学校: 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3日

    陈鑫 原载于《天津日报》2023年6月20日12版   南开人常说“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指的是克服困难的决心。巧合的是,南开这所学校也确实一路向南,不断开拓。从西北角的严氏家塾,到“南开洼”的南开中学,再到城南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后来又有了西南的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家庭真是“越南越开”。   南开中学是在严氏家塾基础上创办的,1904年初设时校址在教育家严修的宅内。1907年迁至“…

    阅读更多»
  • 百年思源堂: 见证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百年思源堂: 见证大学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3日

    陈鑫 原载于《天津日报》2023年5月16日12版    今年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100周年。从天津城南的“荒凉一片”,到如今繁华热闹的市区,八里台的变迁不仅展现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也是天津科教发展、城市精神塑造的缩影,是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共同进步的象征。思源堂作为唯一尚存的南开大学早期主建筑,亲历了百年沧桑巨变。   今天,南开师生习惯将八里台称为老校区,称津南校区为新校区。但在当年,八里台…

    阅读更多»
  • 一则新发现的张伯苓佚文

    一则新发现的张伯苓佚文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8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50期   发稿时间:2023-06-15 □ 张昊苏 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素无止境。近年来,厚重的十卷本《张伯苓全集》,与《张伯苓教育佚文全集》等书先后出版,再加上《张伯苓年谱长编》和据说最近将印行的《补编》,张伯苓生平、著述的主要文献资料,应已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整理。不过,张伯苓除了投身教育之外,还是当时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与各界人士均有往还,其中可能留下不少文字、言…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