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校: 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陈鑫
原载于《天津日报》2023年6月20日12版
南开人常说“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指的是克服困难的决心。巧合的是,南开这所学校也确实一路向南,不断开拓。从西北角的严氏家塾,到“南开洼”的南开中学,再到城南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后来又有了西南的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家庭真是“越南越开”。
南开中学是在严氏家塾基础上创办的,1904年初设时校址在教育家严修的宅内。1907年迁至“南开洼”新校舍,最早的建筑就是现在的南开中学东楼。后来学校因地得名,有了这个校名。原本“南开”是指老城南面的开洼地,周边是天津有名的“臭水坑子”,蚊蝇滋生,苦不堪言。赶上水灾,学校就成为重灾区。可是,在南开人的努力下,不仅卫生条件大为改观,学校办学成绩也蜚声全国,“南开”这个名字越叫越响,1956年学校所处的市区正式定名南开区。到现在,这个名称所指区域大大拓展,连“老城里”也被划入了南开区。“臭水坑子”变成天下闻名的学堂,“越难越开”的精神也被广为传颂。
当年,南开最重要的两位先贤──“校父”严修和创校校长张伯苓,一个投身维新变法,为守旧派排挤;一个为国从军,遭侵略者所辱。但他们抱定“不服输”的信念开始合作,共同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南开人面对困难“苦干、硬干、拼命干”。正如张伯苓所说:“愈难愈顶,愈顶愈进步;愈进步愈不知足,愈不知足愈有进步。”
严修则勉励学生最重要的是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在旧科举的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南开这所新学校要转变这种观念,学生们毕业后可以去做官,也可以去经商、办实业、做学问,学校鼓励“人各有志”,不过无论做什么,都不是以升官发财为志向,而是要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服务国家和社会,成为“爱国志士”。
严修的这段话出自1908年他的一段致辞。当时,他正担任学部左侍郎(相当于教育部主持日常工作的第一副部长),中国教育新旧更替的大变革之际,南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严修虽然不能请假回津到落成不久的新校舍,参加这次毕业典礼,但他非常重视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专门发来书面致辞。这所学校、这些学生是他为教育改革所做的实验,也是为全国学校、学生树立的标杆。
那时中国还没有完成从旧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变,中国人普遍缺少国家意识,清廷治下的臣民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认识不到自己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所以严修特别强调普及国民教育,培养国民道德,也就是致辞中所说的要做“爱国志士”。
南开这一届毕业生一共33人,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金邦正,中法大学校长李麟玉,教育家、外交家、戏剧家张彭春,实业家卞肇新等都出自这一班。未来长期担任南开学校中学部主任的喻传鉴,也是这一班学生。首届毕业生在校内建了一口井,表达“饮水思源”之意,感念南开教育。现在,在校园中还能看到复建的纪念井。
修身正己是实现宏大志向的根柢。南开有一个特殊的“教具”,引导学子将正直严谨、遇事不苟的品格由外而内,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进入东楼,过道左侧就是一面大穿衣镜,镜上横匾刻着40个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是严修亲自为南开学生写下的“容止格言”。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到南开考察后,被这种育人方式所打动,专门索要镜子的照片和镜箴译文。此时正在南开就读的周恩来以《函索镜影》为题,将这一消息发表在校刊上。周恩来自己就是容止格言精神最好的践行者。了解周恩来的形象气度、行事风范,就能够理解容止格言的意义。
除了端正行为与内心,南开教育也探索了化解人性中的“病”。严、张两位教育家之所以要通过教育来救国,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当时的中国、中国人生了“大病”,希望以新教育为“药”,治疗痼疾,造就新人。严修在学部曾提出“中国之大病曰私,曰弱,曰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因此他主持制定了近代中国首个国家颁布的教育宗旨,将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治病之药。
后来,张伯苓进一步总结,指出“中华民族之大病”为:愚、弱、贫、散、私。愚是指充满迷信,缺乏科学观念。弱不仅是身体的弱,也包括精神的颓废。贫是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对于个人来说是缺少安身立命的本领。散是不团结,一盘散沙。私是只考虑自己或者小团体。这些“病”,既是我们的传统在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些不适应,也是每一个人自身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问题。
南开“公能”校训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张伯苓说:“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唯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唯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在张伯苓看来,允公允能就是要做到“大公”和“最能”。因为要做到极致,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反思、不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克服“五病”。
公能教育不仅是口号,也有具体的训练方针,包括: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从塑造健康的体魄、科学的世界观,到正确认识个人与群体,善于合作。张伯苓说:“夫狭义之言,学校则课读而已;广义之言,学校则教之为人。”学校不仅教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人。这一系列训练,最终就是要培育健全的人格、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各行各业,再将他们的人生态度带向更广泛的社会。南开这所学校所传递的正是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