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南开建筑影像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20-06-10
余仔见 张兰普
南开大学的校园建设与快速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1923年八里台校园的第一座建筑秀山堂建成,至1933年芝琴楼落成,南开大学规模初具,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展开,南开大学的校园建设也迎来了一个高潮。改革开放之后则是第三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开大学校园的扩展则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当初的一栋教学楼到如今的“一校三区”,它们承载并见证了南开大学百年来的发展建设历程。
主楼
教学楼是校园建筑与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承载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体,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5年,物理系光学班部分同学在主楼前合影
南开大学主楼是学校的中心教学楼,位于八里台校区南侧中部,于1962年建成。它仿照当时苏联式建筑风格,沿中轴对称,线条朴素明快,气势雄浑庄重、庄严朴素。东西横踞151.6米,顶高55.5米,建筑面积达18202平方米,彰显着南开大学的大气,寓意着南开人特有的“海纳百川”的宽容气度和雅量。其不仅是南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天津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1973年,物理系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与教师主楼前合影
1959年学校面临扩大招生,急需扩建师生的教学用房,学校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在第三、第四教学楼南面的洼地上建设了主教学楼。自其落成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楼一直是南开大学文、史、哲、经济及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科研集中地。主楼附设的小礼堂可容400人集会,自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都是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拿到学历(学位)证书,奔向祖国各地走上工作岗位。此外,学校的各类大型会议、讲座等也多在此举行。
主楼之“大”体现出南开大学创建时间的悠久和校园空间的旷远,其恢弘大气更是承载了南开人的人生轨迹和重要贡献。主楼前广场开阔肃静,绿草如茵。198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70周年校庆日,南开大学特在主楼南广场树立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的塑像,该塑像由我国雕塑家傅天仇、郭嘉端设计制作,高大而伟岸。主楼古朴的色调象征着南开亘古不变的精神理念,楼前的周恩来总理塑像见证着南开人前仆后继的爱国情怀。
1989年10月17日,周恩来总理塑像落成于主楼前
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至今,主楼一直都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和大型集会用地。立于风雨中近60年的主楼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的成长,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每到毕业季,主楼就成为南开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胜地。主楼是南开大学在新中国快速发展的写照,也是对南开学子坚韧品格的激励。
带有主楼纹样的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圆形银质纪念币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向前,南开大学校园建设也迅速扩展。随着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原来集中在主楼的各院系陆续从主楼迁出,大都有了自己专用的教学科研楼,但年届六秩的主楼,丰姿依旧。
2019年10月,百年校庆期间主楼前的灯光秀表演
2019年,南开大学迎来百年校庆,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带有主楼纹样的圆形银质纪念币,并刊“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中文字样。2019年10月16日、17日,南开大学以主楼面向总理像一侧的楼体为幕墙,举行校庆主题楼体灯光秀表演,通过20台专业工程投影机叠加融合投射,为师生校友上演精彩纷呈的3D投影表演,展示了百年南开爱国奋斗的发展历程以及继往开来的美好希冀。
文中馆
图书馆是学校师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重要文献保障,南开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即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文献资料的充实。
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南开大学曾经在秀山堂、思源堂附设过图书阅览室,1928年学校兴建了木斋图书馆,自此附设的图书阅览室全都迁移至此。1958年,南开大学又在新开湖畔建成一座五层图书馆,原来的木斋图书馆则改为学校办公之用。该馆建筑面积8256平方米,馆内设有大、中、小型阅览室5个,房屋64间。
20世纪20年代在思源堂附设时之图书馆
20世纪20年代,在秀山堂附设时之图书馆
1957年施工中的图书馆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该馆成为南开师生校内查阅文献、搜寻资料的唯一场所,也是师生阅读、自习的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图书馆在当时是南开师生的学习圣地,不仅学习氛围浓厚,而且学习资源丰富,同学们聚集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学习、讨论问题,形成了浓郁、优良的学习风气。
1952年至1963年,冯文潜担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冯先生对理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冯先生接管图书馆工作时,图书馆仅有藏书20万册,到了11年后的1963年,南开图书馆增书50万册,这些新增的书籍凝聚了冯先生的心血和智慧。此后,冯文潜先生之子冯承柏也曾担任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成为中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物。
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建设。1959年,周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专门来到图书馆,在老同学冯文潜馆长的陪同下,遍览图书馆上下,鼓励图书馆正在学习的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周总理还来到图书馆五层阳台眺望南开大学校园,俯瞰操场上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期间,周总理还在该馆东侧,向全校师生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冯文潜陪同下,在图书馆阳台俯瞰南开大学
1989年逸夫图书馆建成后,该馆成为理科图书馆,以理科图书和期刊的收藏与借阅为主。时至今日,理科图书馆拥有藏书近210万册,阅览座位数1000位,另有开架借书处、视听室、计算机房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南开师生在图书馆阅览厅自习时的情景
理科图书馆自建立之初至今约有60余年,滋养了一代代南开学子,这里留下过无数师生寻求知识积蓄力量的忙碌身影,也见证过无数学子毕业留影的神圣时刻。南开校友、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也是当年进出理科图书馆的身影之一。多年之后,他依然难忘母校给予的关怀和培养,积极捐赠资金用于对母校的回馈和灌溉,支持学校发展建设,其中部分资金用于修缮理科图书馆。2018年9月,学校特将理科图书馆命名为“文中馆”,以资纪念。
20世纪80年代末南开老师在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情景
理科图书馆自建立之初至今约有60余年,滋养了一代代南开学子,助力他们攀登学术高峰,放飞人生梦想。
海冰楼
礼堂是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海冰楼,原为大礼堂,位于八里台校区马蹄湖、新开湖中间,始建于1952年,建筑面积2038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红砖墙浅拱屋顶,东西窄,南北长,出入门设于南面和东面,北面高出地面1.8米左右。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大礼堂建成之初,以学生饭厅为主,兼作大礼堂,召开全校大会时会临时布置长条椅和扶手椅。在近70年的历史中,该建筑从学生食堂、大礼堂、学生活动中心、教材用房到如今的教师发展中心,它的建筑功能几经更迭,承载了几代南开学子的青春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初以学生饭厅为主要功用的大礼堂
1959年,周总理第三次视察南开大学时曾经来大礼堂就餐。当时,周总理来到大礼堂的职工食堂,热情地与炊事员们握手,买了一份中午卖剩下的萝卜、两分钱的咸菜和两个窝窝头,并与随行人员坐下一起简单用餐。吃完饭,周总理来到厨房与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
1959年,周总理在大礼堂吃饭时的情景
20世纪50至80年代,全校师生大会及开学典礼大多在大礼堂召开。80年代之后,由于学校相继建设了多处设有大型会议功能的建筑,大礼堂的会议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90年代之后,学校在大礼堂西侧修建学生活动中心,用于举办舞会、跨年晚会等文体活动。南开大学学生会、校团委及其下属的学生团体“南开团校”和学生刊物《南开人》编辑部,都曾在此挂牌活动,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随后,老建筑做为教材科用房。
1959年8月,中共南开大学党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召开
20世纪80年代在大礼堂西侧修建的学生活动中心
2016年,南开校友周海冰与侯莹向母校南开大学捐资,部分用于对大礼堂改造。2018年开始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扩建动工改建,保留了原始的红砖飞拱的建筑特色,同时增加了极富现代感的空间设计,并将修缮后的大礼堂命名为“海冰楼”,楼内专设“侯莹厅”,以纪念周、侯二位校友的兴学之举。海冰楼建筑高度达到17.95米,地上三层建筑面积为5900平方米,地下762平方米,设置有校友活动交流室、教师科研展厅、千人大礼堂、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微格教室等功能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为这栋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建筑楼写了题名。海冰楼成为学校支撑教师发展、促进科研交流的重要功能空间,为南开人提供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胜地。
2019年修建成的海冰楼
校园建筑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见证了学校文化变迁的历程,见证了学校高等教育发展史,是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对象。主楼、文中馆、海冰楼这三栋建筑是南开大学建国初期重要的教学设施,是南开大学在新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和见证。回顾学校发展历程,百年来一代代南开人不懈努力,让南开成为了一所好学校,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输送了无数的高端人才。展望未来,南开园迎来新的百年,新一代南开人将在这里继续秉承公能日新的南开精神,奋力书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