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光百年看影响办学成果的主要因素
——《蜀光校史》阅读笔记——
雷道炎
高1946级毕业生
百年蜀光,历经沧桑,道路并非坦途,步伐间亦蹒跚,但总体的成果不小。其中细节值得回顾,以便扬长避短,更创佳绩。
一、办学成果
1、建成了一个占地460亩、依山傍水、小桥流水、四季飘香的园林式的学校,设施设备、图书仪器基本齐全的现代化完全中学。为进一步发展打好良好基础。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22年,蜀光高中学段入选全省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名单,全省共20所,蜀光是自贡市惟一入选学校;
2、锻炼出了一支基本优良,能胜任育人、教学、科研任务的数百人的师资队伍;
3、培养了1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分布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各尽其职,建功立业。少数人更是走出国门,为世界做贡献;
4、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裨益,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
当然,蜀光作为一所完全中字,全不展示高考升学情况,似亦不妥。但校史系分章撰写,并无完整规范的统计,有的制成表格,大多文字叙述。即使同一章中,不同年份也详简不一,格式不一。现为醒目起见,尽可能制成表格,一目了然,知其概况。
蜀光中学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不完整统计)
表一(1941级—1949级)
年级 | 参考人数 | 本科录取数 | 升学率% | 备注 |
1941 | 55(68) | 35 | 70.9 | 括号内为毕业人数, 当时多为重本 |
1942 | 92 | 同上 | ||
1943 | 63.3 | 同上 | ||
1944 | 92.6 | 同上 | ||
1945 | — | |||
1946 | (88) | 60 | 68 | 年级自估,括号内为 毕业人数,参考数不详, 多为重本 |
1947 | — | |||
1948 | — | |||
1949 | — |
注:1945、47、48、49级校史无报导。重本即重点本科,相当于现在的985高校。
表二(1950级—1965级)
年级 | 参考人数 | 录取人数 | 升学率% | 备注 |
1950-1965 | 4160 | 2500+ | 60 | 含专科重本,有时高达90% |
表三(1994—2004年)
年度 | 参加考试人数(人) | 本科线人数(人) | 百分比(%) | 重点线人数(人) | 百分比(%) | 市文理科前十名人数(人) |
1994 | 429 | 181 | 42.2 | 121 | 28.2 | 10 |
1995 | 505 | 199 | 39.4 | 129 | 25.5 | 14 |
1996 | 409 | 164 | 40 | 112 | 27.4 | 11 |
1997 | 489 | 223 | 45.6 | 146 | 29.9 | 15 |
1998 | 442 | 263 | 59.5 | 180 | 40.7 | 12 |
1999 | 496 | 348 | 70.2 | 239 | 48.2 | 11 |
2000 | 600 | 377 | 62.8 | 204 | 34 | 8 |
2001 | 625 | 466 | 74.6 | 240 | 38.4 | 15 |
2002 | 652 | 400 | 61.3 | 200 | 30.7 | 9 |
2003 | 650 | 368 | 56.6 | 133 | 20.5 | 6 |
2004 | 740 | 472 | 63.8 | 155 | 20.7 | 9 |
注:原表见《蜀光校史》(2024)167页,未摘入专科线人数。百分比原表无,系本文作者计算后加入。
表四(2005~2023)
年份 | 本科线人数 | 百分比 | 重点线 人数 | 百分比 | 备注 |
2005 | 590 | 66,79 | 238 | 27.67 | 市第一,本科上线率全省平均19%,全市平均33.3% |
2006 | 694 | 64,27 | 本科上线率全省平均18.2% | ||
2007 | 694 | 65 | 34 | 市第一,全省前茅,清北线8人,填报7人,实录7人市授予省级及以上示范高中奖一等奖 | |
2008 | 729 | 70.87 | 242 | 35.2 | 市授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奖第一名 |
2009 | 774 | 75.2 | 240 (考入) | 市授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奖一等奖,高考特别贡献奖 | |
2010 | 937 | 246 | 全市第一名 | ||
2011 | 900 | 260 | 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贡献奖,7人上清北线,4人考入清北 | ||
2012 | 1025 | 202 | 市第一名,6人考入北大、复旦、上交大、南大等名校 | ||
2013 | 908 | 245 | 市第一名,市高中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高考特优生源突出贡献奖 | ||
2014 | 892 | 242 | 以上十年中共考入北大9人,清华19人共28人市高考第一名理科5文科4 | ||
2015 | 1034 | 402 | 万XX市理第一,全省前30入北大 | ||
2016 | 再创佳绩,喻X市理第一,市理前10有6,前20有10,文前20有5 | ||||
2017 | 988 | 77 | 494 | 50 | 市理前10有6,并有第一、二名,文前10有2 |
2018 | 451 | 48 | |||
2019 | 385 | 44.5 | 市理前10有5,文前10有2 | ||
2020 | 1164 | 521 | 市理前10有7,并有第一、二名 | ||
2021 | 579 | 53.6 | 分获市理第一名市文第二名 | ||
2022 | 1111 | 461 | 文理前20人有6人 | ||
2023 | 53.3 | 文理前20人有7人重点率超额完成上级任务 |
注:本表系根据《蜀光校史》第八、九章数据文字综合而成,无法整理,显得有点零乱,文字在备注栏中。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办好一件事少不了人、财、物。而这都是在一定时空下进行。因此。也离不开环境。办学亦然。具体到蜀光办学,私立时人就是校董、校长、教职工、学生,财就是经费,物就是各种设施设备等;公立时,人的方面,校董换成省市领导,校长换成书记加校长,其他相同。环境大而言之就是国家、所在省市,小环境则是自身校园。而物和校园也和经费有密切关系。包括人,也和经费有一定关系,所以,归根结底,相对较独立因素是大环境、经费和人。联系蜀光实际,试浅析之:
(一)大环境
较大影响有这么几个时段:
1、抗战时期:日寇侵华,全面抗战,炸了天津,毁了南开。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南开中学亦在重庆重建,这才有可能接办,催生新蜀光。
2、“文革”:十年“文革”使蜀光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A、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达10年之久,从1966年6月自贡全市大会开始,校园即无宁日,学生停课闹革命,大字报铺天盖地,教师无人幸免,以后破四旧、大串联——不一而足,以后复课闹革命,重点还是革命。再以后:办了两年制XX班和XX班并不正规,直到“四人帮”跨台,才真正结束。
B、几乎全体教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运动开始时,大批教师被划作三四类人员,许多人被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在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全校开批判大会23㳄,语文老教师孙柏蔚、外语组老师董铸华被迫害致死。
制造冤案55件,涉及61人,所有教师成了“臭老九”,在社会生活中难以抬头。
C、一代青年被躭误,成了失落的一代。蜀光老三届初高中6个年级共1732人,由于无法升学就业,于是伟人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立即响应,掀起“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上述1732人中,除已退学、转学、参军100人外,来自农村的294人回本乡务农,其他1343人则分赴凉山农村110人,去富顺宜宾等地1233人,直到1978、1979年全国掀起知青返城大潮,这些人才陆续回城。虽在农村也有收获,但总体而言,10年青春,大多荒废。
3、“反右”:全校共有非党教职员87人,划为“右派”者7人,“中右”12人两者合计占非党人士的20%还多,以后又补划“右派”2人。这些教师几乎都是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被划后,长期受到批判和劳动改造,过着低人一等的屈辱生活,有的长达20余年。
1958年学校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高三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实质却是“反右”的继续和更扩大化。当时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两位数的学生被划为三类落后学生和四类反动学生(政治不及格),这些学生被视为异类,或在团内受处分,或开除团籍,或被剥夺升学权利,或记入档案,或被打入社会底层,从此开始他们多年甚至一生的苦难历程。
4、大炼钢铁及三年灾害时期
由于伟人要超英,发起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宣布,预计钢产量比1957年增加一倍。学校在上级指示下迅速响应,在1958年10月,订下日产3吨的指标。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大操场、风雨操场上建起了138座炼钢炉,曾创日产粗钢5吨的记录,可惜全是铁疙瘩。
由于要参加劳动,学校缩短了寒暑假时间,全年48周分成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分成4单元,每单元6周,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劳动。全校学生分成三大群,大带小,高带低,日夜开工。各班班主任任基层领导,中青年教师也参加。由于受到干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安心学习,以高一为例,退学、自动退学、不安心学习的共158人,约占总数418人的三分之一以上。
正如后来总结所言,这场运动虽然师生得到了一定的劳动锻炼,表现出的精神也是好的,但因左倾思想影响,后果严重:(1)无法进行正常课堂教学;(2)学校设施操场林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浮夸风泛滥,假大空流行,搞乱师生思想。
主要由于工作失误,造成三年灾害,农业供给不足,城市居民生活受阻,各种供应减量,粮食定量也减少。据统计,1961年四川人均粮食消费量较1957年减少104斤,即每月减少8斤6两,教师定量仅仅19斤。由于营养不良,仅仅1960年一年,学校书面统计,学生中患水肿病的达117人,女生中患月经病的更高达289人。
学校领导不得已组织师生参加对3个食堂的民主管理,建立帮厨制度,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师生吃足自己的定量。
学校更没法增加蔬菜产量,将学校农场分为四块,其中小操场及篮球场那块由高1963级划片分班管理,主要种植茄子、牛皮菜、大白菜等,并参照“三自一包”的办法,规定超产有奖,超产部分60%奖所在班,40%留作农场公积金,各班再根据各人表现分作甲乙丙三档,将实物奖给个人。据1962年1~6月统计,农场实收蔬菜15万斤,较61年同期增长了3万斤。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学生营养不良情况大有改善,患水肿病人已减到18人,月经病者减少到36人。
5、解放前后的动荡时期:具体来说就是解放前夕学生运动中的罢课、罢教、游行等活动及解放初期因运动较多,不时有借用师生及学校大操场开大会等情况。这些事在当时除有其必然性外,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亦有影响,但相较于前几段时期,就小巫见大巫了,在此不再讨论。
(二)経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经费是办好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就蜀光而言,解放前南开接办蜀光时期,经费相对宽裕,这才有可能建设一个花园般的校园,而且能给教职工较优越的待遇和福利,尽管后来通货膨胀,影响也不太大,只是解放前夕一段时期较为困难,这得益于当时盐业较发达,较易筹资之故。
解放后近30年间,国家重工业有一定发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精神面貌却较好。
据校史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学校几无基建投资,必要维护费用仅能从日常经费中抽取。故1984年我回校参加建校60周年校庆时,校园面貌似依然如故。
1982年,市政府首次投资15万元修了教师宿舍1号楼。1985年学校自筹资金修了2号楼和3号楼,缓解了中老年教师的住房困难。1984年,争取到省厅和市政府共同投资50万元,修成2700平米的志远楼(高中教学楼)。
90年代开始,学校开始改变思路,不仅依靠财政拨欸,改为货欵、引资、合作多元投资体制,这样,又争取到建设逸夫楼、教工宿舍、圈书馆、实验大楼等多幢建筑。2003年更是将大操场改进,铺设塑胶跑道,风雨操场也改建为体育馆,至此,大体完成主要的建设了。
到了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为了将蜀光建成“在全省有竞争力的一流名校”,市政府投资1亿2千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修建的新校区正式启用,其中包括20000平米的教学大楼(传鉴楼),可容纳90个班教学及配套教师办公室,还有两个阶梯教室和一个多功能厅。新建63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供4000人就餐,14000平米的5幢学生公寓,6人间带洗漱室,为高中实行封闭管理打好基础。到2012年已全部高中生入住。
2013年,蜀光中学被授予“四川省园林式单位”称号。
最近10年间,学校又多方筹资,利用闲散房舍,修建了多间教室及多功能厅,并改建了游泳池,使之可以训练游泳队和皮划艇队。
对学生公寓及食堂、大操场也进行了维修,使之更安全实用。
为迎接百年校庆,还将许多景点,如伯苓亭、思蜀亭、敬思碑、惜阴楼等进行了修缮美化。
总之,在各方努力下,经费基本尚能满足基建及日常开支的需要,但捉襟见肘,个别时段,甚至无法归还公私贷欵,只好出售部分土地償还债务。
(三)人员
校史涉及到的无非是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大块,现分述之:
1、教师:解放前,中学教师既无职称,也无营誉称号。南开接办蜀光后,教师总体是不错的。我们是亲历者,有亲身感受。蜀光能在较短时间内,崛起为蜀中名校,与教师好有密切关系。
解放后,师资多为本省人士,毕业分配来校人员也大多来自本省,总体仍可以,差异自然有,但有个别时段稍欠:一是“文革”十年后,无人毕业,青黄不接,有的回城青年顶替父辈教师,但能力不足;二是合并其他二校后,初中教师增加,而学校初中规模有限,高中需要扩展却缺教师,只好以水平较高初中教师代替。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初高中教学质量均受影响。好在学校努力设法培养在职研究生、鼓励自学成才、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逐渐达到要求。
近年来,由于自贡经济不够发达,且政策欠宽松,流失了一些优秀教师,总体还稳定。“改开”后,中学教师也有职称,还有许多荣誉称号,基本符合实际,但校史中少实例。我从《蜀光人物》(第五卷)中看到几篇有关马大勉老师事迹的报道,令人感动。马老师是本省人士,毕业后分到蜀光,他教数学,成长迅速。在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后,他又以老带新,倾心培养新人。他自己后来成为省首批特级教师,市首批拔尖人物,他带的几个“徒弟”,也陸续成了特级教师和名师。
2、学生:南开接办蜀光初期,生源仍以本地为主。后名声渐起,且有住宿条件,生源扩及富顺、荣县、威远等地,连内江生源也少。有少量外省籍学生,主要来自本市久大盐厂和五通桥永利公司的职工子弟,以及盐管局的外省职工子弟。解放后,学校成省内重点。据校史介绍,生源扩及川南各地,但似亦不多。看来,还是以本地生源为主。但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据说本地优质生源也流向成都、绵阳等地。第八章(2004-2014)在五年计划中曾提到,力争招生规模高中达到每年1500人左右,其中外地优质生源200人,将原有升学率提高一步。但第九章(2014-2024)中又提到要瘦身增质,将招生规模控制在高中3000人、初中1500人左右,高考一本上线率达60%及以上。看来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以适当瘦身增质,䡗固本地生源,防止优生流失,争招外地优生为宜。
3、校领导:学校主要领导,解放前是校长,解放后则是书记和校长。除个别章节外,很少有关校领导的描述,讲的都是工作和业绩,我结合百年画册中主要领导人的任职时间,联系有关章节,对他们略有印象,但不深刻。总的感觉,除个别不合格或不受学生欢迎外,大多都还不错,虽然成绩大小存在差异。后来看了身边的《蜀光人物》(第五卷),对某些领导印象加深。比如南开接办时的韩叔信先生,在他任代校长及校长期间,他办公室后面有一小休息室,仅供休息用,但据他夫人讲,在校内的家反倒只成了饭店,吃完就走,晚上就睡在休息室,真是为学校的事日夜操劳。另一件事是侯策名校董了解到韩校长子女多,想补贴他每月2斗大米,他婉拒了。反倒提出大家都困难,要补最好大家都有,校董会研究后同意,他才接受了。
另外,如“文革”前的书记凌德昭和校长袁嘉锴,三年困难时期想尽办法保证师生吃足定量,并设法增加蔬菜供应,尽量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影响,保证教学正常进行。自己与师生同甘共苦,决不多吃多占,连校史都赞誉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令人敬佩!
当然,除此之外,蜀光也出了许多好的校领导,如“文革”前的罗根基,“改开”后的名校长李英华、王小龙,优秀书记马大勉和黄思源等,因校史上着墨不多,手边无更多资料,在此就从简了。
三、小结
概而言之,在大形势无太大变化。或虽变化较大,对各地影响基本相当时,则各地的小形势就较有影响了。
自贡主产业(盐业)这些年发展迟缓,虽有一些内迁企业,但并未根本改观,故经济发展不快,一时很难彻底改变。好在经过多年奋斗,蜀光中学作为一所现代化中字的基础已经奠定。在此情况下,除寄希望于市领导尽量改善小环境外,反求诸己,努力改善自身的领导,加强领导能力,就十分必要了,我认为涉及三个方面:
1、领导体制:近年来校史提的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看来一时不会改变。如何理解?我理解:A、党组织领导不是书记领导,是党组织集体领导,校长一般也是党委成员,受党组织委派,分工负责学校全面行政工作;B、学校党组织根据中央方针政策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具体化,定下几条后,采取何种措施执行,则是校长的事,即党政必须有分工;C、党组织应起监督保证作用。必须监督行政的执行,如有偏离,应提出意见。一般应大力支持,并协调各方认真执行。
至于书记与校长,作为一二把手,从蜀光历史看,可以由二人分任,也可由一人兼任。兼任的好处是少了沟通环节。如决策正确,执行力大,效率高。缺点是容易形成一言堂,犯大错,因三四把手并不承担主要责任,一般不会违背一把手意愿,
甚至因缺乏监督,使一把手犯大错。分由二人担任,增加沟通环节,但如能充分协商,再经党组织集体讨论,一般不会犯错。一般而言,书记应维护校长权威,充分支持校长工作,带头执行学校有关规定。校长作为党员,应尊重书记,定期向书记汇报思想,如工作意见不一时,切勿外溢,可在党内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实在不行时,可以表决,服从多数意见。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当然要实行民主管理,即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大事应向代表大会报告。大会代表有建议权,学校应认真听取。总之,教代会应发挥实际作用,不能仅作花瓶摆设。
2、领导人素质:要而言之无非也是“公能”二字,“尽心为公,努力增能”,要无私心,格局高,胸怀广且有民主意识,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能力方面不仅能胜任所负担的工作,还能团结人,有担当,有效率,能前瞻。
如由上级任命,事前应充分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后决定。最好由下面提名,上面负责认真考核决定候选人,以差额选举方式产生,再由上级任命,这样更具群众性和权威性。
蜀光历史上出现过配合十分默契的校领导,如马大勉书记和李英华校长。马书记不揽权,主动支持、配合校长工作,使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携手向前。1990年,他在市中学干部会上,介绍了书记如何与校长协调开展工作的体会,给与会者以崭新的启示,事后以《党政协同,发挥行政最大效能》为题,专文在《自贡日报》发表,引来一片赞誉声。
3、领导人任期:一般而言,任期长点有利于开展工作,做出成绩。否则,情况刚熟悉,工作刚上手,又要换新人。从蜀光历史看似乎也是任期较长者易出成绩,如解放前的韩叔信校长(实际上相当于9年),解放后的凌德昭书记两届共14年,袁嘉锴校长4年,马大勉书记近8年,李英华校长共16年,黄思源书记7年,王小龙校长7年,甘建情书记8年,兼校长5年。
建议如系5年一任,最好两任共10年,在民意支持下,如健康允许,可适当延长。
中外知名大学校长,不少也任期较长。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包括西南联大实际主持工作8年)10余年,浙大竺可祯校长13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校长,任期也大多超过10年。
行文至此,似可停笔了。回首一看,篇幅已不少,但内容却“四不像”,说是读后感,感想并不多;说是内容摘要吧?百年校史,厚厚一册,短短一文岂能尽摘;说是经验总结吧?我既无此资格,也没这水平。最后想想,算是阅读笔记吧。即我作为一个学子,读完校史全书后,归纳出的一点体会,虽系老生常谈,但均结合蜀光实际,使自己对母校百年的发展,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经过自己整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也便于留念。也可供没机会读到全书的校友分享。其中有的内容,如百年升学情况,书中比较零散,经过整理成表,比较一目了然。
文章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蜀光校史》自贡市蜀光中学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
2、百年蜀光秉初心赓续公能谱新篇(画册)非正式出版物(2024年)
3、龚和忠:且说我们的韩校长 《蜀光人物》第五卷100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
4、卢建义:良师益友马大勉 《蜀光人物》第五卷186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
5、吴克让:骏马奔腾蜀光留痕——讲述老书记马大勉的故事 《蜀光人物》第五卷193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