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萃

从蜀光百年看影响办学成果的主要因素

——《蜀光校史》阅读笔记——

雷道炎

高1946级毕业生

百年蜀光,历经沧桑,道路并非坦途,步伐间亦蹒跚,但总体的成果不小。其中细节值得回顾,以便扬长避短,更创佳绩。

一、办学成果

1、建成了一个占地460亩、依山傍水、小桥流水、四季飘香的园林式的学校,设施设备、图书仪器基本齐全的现代化完全中学。为进一步发展打好良好基础。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22年,蜀光高中学段入选全省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名单,全省共20所,蜀光是自贡市惟一入选学校;

2、锻炼出了一支基本优良,能胜任育人、教学、科研任务的数百人的师资队伍;

3、培养了1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分布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各尽其职,建功立业。少数人更是走出国门,为世界做贡献;

4、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裨益,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

当然,蜀光作为一所完全中字,全不展示高考升学情况,似亦不妥。但校史系分章撰写,并无完整规范的统计,有的制成表格,大多文字叙述。即使同一章中,不同年份也详简不一,格式不一。现为醒目起见,尽可能制成表格,一目了然,知其概况。

蜀光中学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不完整统计)

表一(1941级—1949级)

年级参考人数本科录取数升学率%备注
194155(68)3570.9括号内为毕业人数,
当时多为重本
1942  92同上
1943  63.3同上
1944  92.6同上
1945   
1946(88)6068年级自估,括号内为
毕业人数,参考数不详,
多为重本
1947   
1948   
1949   

注:1945、47、48、49级校史无报导。重本即重点本科,相当于现在的985高校。

表二(1950级—1965级)

年级参考人数录取人数升学率%备注
1950-196541602500+60含专科重本,有时高达90%

表三(1994—2004年)

年度参加考试人数(人)本科线人数(人)百分比(%)重点线人数(人百分比(%)市文理科前十名人数(人)
199442918142.212128.210
199550519939.412925.514
19964091644011227.411
199748922345.614629.915
199844226359.518040.712
199949634870.223948.211
200060037762.8204348
200162546674.624038.415
200265240061.320030.79
200365036856.613320.56
200474047263.815520.79

注:原表见《蜀光校史》(2024)167页,未摘入专科线人数。百分比原表无,系本文作者计算后加入。

表四(2005~2023)

年份本科线人数百分比重点线
人数
百分比备注
200559066,7923827.67市第一,本科上线率全省平均19%,全市平均33.3%
200669464,27  本科上线率全省平均18.2%
200769465 34市第一,全省前茅,清北线8人,填报7人,实录7人市授予省级及以上示范高中奖一等奖
200872970.8724235.2市授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奖第一名
200977475.2240
(考入)
 市授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奖一等奖,高考特别贡献奖
2010937 246 全市第一名
2011900 260 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贡献奖,7人上清北线,4人考入清北
20121025 202 市第一名,6人考入北大、复旦、上交大、南大等名校
2013908 245 市第一名,市高中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高考特优生源突出贡献奖
2014892 242 以上十年中共考入北大9人,清华19人共28人市高考第一名理科5文科4
20151034 402 万XX市理第一,全省前30入北大
2016    再创佳绩,喻X市理第一,市理前10有6,前20有10,文前20有5
20179887749450市理前10有6,并有第一、二名,文前10有2
2018  45148 
2019  38544.5市理前10有5,文前10有2
20201164 521 市理前10有7,并有第一、二名
2021  57953.6分获市理第一名市文第二名
20221111 461 文理前20人有6人
2023   53.3文理前20人有7人重点率超额完成上级任务

注:本表系根据《蜀光校史》第八、九章数据文字综合而成,无法整理,显得有点零乱,文字在备注栏中。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办好一件事少不了人、财、物。而这都是在一定时空下进行。因此。也离不开环境。办学亦然。具体到蜀光办学,私立时人就是校董、校长、教职工、学生,财就是经费,物就是各种设施设备等;公立时,人的方面,校董换成省市领导,校长换成书记加校长,其他相同。环境大而言之就是国家、所在省市,小环境则是自身校园。而物和校园也和经费有密切关系。包括人,也和经费有一定关系,所以,归根结底,相对较独立因素是大环境、经费和人。联系蜀光实际,试浅析之:

(一)大环境

较大影响有这么几个时段:

1、抗战时期:日寇侵华,全面抗战,炸了天津,毁了南开。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南开中学亦在重庆重建,这才有可能接办,催生新蜀光。

2、“文革”:十年“文革”使蜀光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A、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达10年之久,从1966年6月自贡全市大会开始,校园即无宁日,学生停课闹革命,大字报铺天盖地,教师无人幸免,以后破四旧、大串联——不一而足,以后复课闹革命,重点还是革命。再以后:办了两年制XX班和XX班并不正规,直到“四人帮”跨台,才真正结束。

B、几乎全体教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运动开始时,大批教师被划作三四类人员,许多人被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在清理阶级队伍阶段,全校开批判大会23㳄,语文老教师孙柏蔚、外语组老师董铸华被迫害致死。

制造冤案55件,涉及61人,所有教师成了“臭老九”,在社会生活中难以抬头。

C、一代青年被躭误,成了失落的一代。蜀光老三届初高中6个年级共1732人,由于无法升学就业,于是伟人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立即响应,掀起“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上述1732人中,除已退学、转学、参军100人外,来自农村的294人回本乡务农,其他1343人则分赴凉山农村110人,去富顺宜宾等地1233人,直到1978、1979年全国掀起知青返城大潮,这些人才陆续回城。虽在农村也有收获,但总体而言,10年青春,大多荒废。

3、“反右”:全校共有非党教职员87人,划为“右派”者7人,“中右”12人两者合计占非党人士的20%还多,以后又补划“右派”2人。这些教师几乎都是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被划后,长期受到批判和劳动改造,过着低人一等的屈辱生活,有的长达20余年。

1958年学校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高三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实质却是“反右”的继续和更扩大化。当时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两位数的学生被划为三类落后学生和四类反动学生(政治不及格),这些学生被视为异类,或在团内受处分,或开除团籍,或被剥夺升学权利,或记入档案,或被打入社会底层,从此开始他们多年甚至一生的苦难历程。

4、大炼钢铁及三年灾害时期

由于伟人要超英,发起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宣布,预计钢产量比1957年增加一倍。学校在上级指示下迅速响应,在1958年10月,订下日产3吨的指标。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大操场、风雨操场上建起了138座炼钢炉,曾创日产粗钢5吨的记录,可惜全是铁疙瘩。

由于要参加劳动,学校缩短了寒暑假时间,全年48周分成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分成4单元,每单元6周,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劳动。全校学生分成三大群,大带小,高带低,日夜开工。各班班主任任基层领导,中青年教师也参加。由于受到干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安心学习,以高一为例,退学、自动退学、不安心学习的共158人,约占总数418人的三分之一以上。

正如后来总结所言,这场运动虽然师生得到了一定的劳动锻炼,表现出的精神也是好的,但因左倾思想影响,后果严重:(1)无法进行正常课堂教学;(2)学校设施操场林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3)浮夸风泛滥,假大空流行,搞乱师生思想。

主要由于工作失误,造成三年灾害,农业供给不足,城市居民生活受阻,各种供应减量,粮食定量也减少。据统计,1961年四川人均粮食消费量较1957年减少104斤,即每月减少8斤6两,教师定量仅仅19斤。由于营养不良,仅仅1960年一年,学校书面统计,学生中患水肿病的达117人,女生中患月经病的更高达289人。

学校领导不得已组织师生参加对3个食堂的民主管理,建立帮厨制度,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师生吃足自己的定量。

学校更没法增加蔬菜产量,将学校农场分为四块,其中小操场及篮球场那块由高1963级划片分班管理,主要种植茄子、牛皮菜、大白菜等,并参照“三自一包”的办法,规定超产有奖,超产部分60%奖所在班,40%留作农场公积金,各班再根据各人表现分作甲乙丙三档,将实物奖给个人。据1962年1~6月统计,农场实收蔬菜15万斤,较61年同期增长了3万斤。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学生营养不良情况大有改善,患水肿病人已减到18人,月经病者减少到36人。

5、解放前后的动荡时期:具体来说就是解放前夕学生运动中的罢课、罢教、游行等活动及解放初期因运动较多,不时有借用师生及学校大操场开大会等情况。这些事在当时除有其必然性外,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亦有影响,但相较于前几段时期,就小巫见大巫了,在此不再讨论。

経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经费是办好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就蜀光而言,解放前南开接办蜀光时期,经费相对宽裕,这才有可能建设一个花园般的校园,而且能给教职工较优越的待遇和福利,尽管后来通货膨胀,影响也不太大,只是解放前夕一段时期较为困难,这得益于当时盐业较发达,较易筹资之故。

解放后近30年间,国家重工业有一定发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精神面貌却较好。

据校史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学校几无基建投资,必要维护费用仅能从日常经费中抽取。故1984年我回校参加建校60周年校庆时,校园面貌似依然如故。

1982年,市政府首次投资15万元修了教师宿舍1号楼。1985年学校自筹资金修了2号楼和3号楼,缓解了中老年教师的住房困难。1984年,争取到省厅和市政府共同投资50万元,修成2700平米的志远楼(高中教学楼)。

90年代开始,学校开始改变思路,不仅依靠财政拨欸,改为货欵、引资、合作多元投资体制,这样,又争取到建设逸夫楼、教工宿舍、圈书馆、实验大楼等多幢建筑。2003年更是将大操场改进,铺设塑胶跑道,风雨操场也改建为体育馆,至此,大体完成主要的建设了。

到了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为了将蜀光建成“在全省有竞争力的一流名校”,市政府投资1亿2千万元、招商引资3000万元修建的新校区正式启用,其中包括20000平米的教学大楼(传鉴楼),可容纳90个班教学及配套教师办公室,还有两个阶梯教室和一个多功能厅。新建63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供4000人就餐,14000平米的5幢学生公寓,6人间带洗漱室,为高中实行封闭管理打好基础。到2012年已全部高中生入住。

2013年,蜀光中学被授予“四川省园林式单位”称号。

最近10年间,学校又多方筹资,利用闲散房舍,修建了多间教室及多功能厅,并改建了游泳池,使之可以训练游泳队和皮划艇队。

对学生公寓及食堂、大操场也进行了维修,使之更安全实用。

为迎接百年校庆,还将许多景点,如伯苓亭、思蜀亭、敬思碑、惜阴楼等进行了修缮美化。

总之,在各方努力下,经费基本尚能满足基建及日常开支的需要,但捉襟见肘,个别时段,甚至无法归还公私贷欵,只好出售部分土地償还债务。

人员

校史涉及到的无非是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大块,现分述之:

1、教师:解放前,中学教师既无职称,也无营誉称号。南开接办蜀光后,教师总体是不错的。我们是亲历者,有亲身感受。蜀光能在较短时间内,崛起为蜀中名校,与教师好有密切关系。

解放后,师资多为本省人士,毕业分配来校人员也大多来自本省,总体仍可以,差异自然有,但有个别时段稍欠:一是“文革”十年后,无人毕业,青黄不接,有的回城青年顶替父辈教师,但能力不足;二是合并其他二校后,初中教师增加,而学校初中规模有限,高中需要扩展却缺教师,只好以水平较高初中教师代替。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初高中教学质量均受影响。好在学校努力设法培养在职研究生、鼓励自学成才、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逐渐达到要求。

近年来,由于自贡经济不够发达,且政策欠宽松,流失了一些优秀教师,总体还稳定。“改开”后,中学教师也有职称,还有许多荣誉称号,基本符合实际,但校史中少实例。我从《蜀光人物》(第五卷)中看到几篇有关马大勉老师事迹的报道,令人感动。马老师是本省人士,毕业后分到蜀光,他教数学,成长迅速。在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后,他又以老带新,倾心培养新人。他自己后来成为省首批特级教师,市首批拔尖人物,他带的几个“徒弟”,也陸续成了特级教师和名师。

2、学生:南开接办蜀光初期,生源仍以本地为主。后名声渐起,且有住宿条件,生源扩及富顺、荣县、威远等地,连内江生源也少。有少量外省籍学生,主要来自本市久大盐厂和五通桥永利公司的职工子弟,以及盐管局的外省职工子弟。解放后,学校成省内重点。据校史介绍,生源扩及川南各地,但似亦不多。看来,还是以本地生源为主。但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据说本地优质生源也流向成都、绵阳等地。第八章(2004-2014)在五年计划中曾提到,力争招生规模高中达到每年1500人左右,其中外地优质生源200人,将原有升学率提高一步。但第九章(2014-2024)中又提到要瘦身增质,将招生规模控制在高中3000人、初中1500人左右,高考一本上线率达60%及以上。看来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以适当瘦身增质,䡗固本地生源,防止优生流失,争招外地优生为宜。

3、校领导:学校主要领导,解放前是校长,解放后则是书记和校长。除个别章节外,很少有关校领导的描述,讲的都是工作和业绩,我结合百年画册中主要领导人的任职时间,联系有关章节,对他们略有印象,但不深刻。总的感觉,除个别不合格或不受学生欢迎外,大多都还不错,虽然成绩大小存在差异。后来看了身边的《蜀光人物》(第五卷),对某些领导印象加深。比如南开接办时的韩叔信先生,在他任代校长及校长期间,他办公室后面有一小休息室,仅供休息用,但据他夫人讲,在校内的家反倒只成了饭店,吃完就走,晚上就睡在休息室,真是为学校的事日夜操劳。另一件事是侯策名校董了解到韩校长子女多,想补贴他每月2斗大米,他婉拒了。反倒提出大家都困难,要补最好大家都有,校董会研究后同意,他才接受了。

另外,如“文革”前的书记凌德昭和校长袁嘉锴,三年困难时期想尽办法保证师生吃足定量,并设法增加蔬菜供应,尽量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影响,保证教学正常进行。自己与师生同甘共苦,决不多吃多占,连校史都赞誉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令人敬佩!

当然,除此之外,蜀光也出了许多好的校领导,如“文革”前的罗根基,“改开”后的名校长李英华、王小龙,优秀书记马大勉和黄思源等,因校史上着墨不多,手边无更多资料,在此就从简了。

三、小结

概而言之,在大形势无太大变化。或虽变化较大,对各地影响基本相当时,则各地的小形势就较有影响了。

自贡主产业(盐业)这些年发展迟缓,虽有一些内迁企业,但并未根本改观,故经济发展不快,一时很难彻底改变。好在经过多年奋斗,蜀光中学作为一所现代化中字的基础已经奠定。在此情况下,除寄希望于市领导尽量改善小环境外,反求诸己,努力改善自身的领导,加强领导能力,就十分必要了,我认为涉及三个方面:

1、领导体制:近年来校史提的是“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看来一时不会改变。如何理解?我理解:A、党组织领导不是书记领导,是党组织集体领导,校长一般也是党委成员,受党组织委派,分工负责学校全面行政工作;B、学校党组织根据中央方针政策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具体化,定下几条后,采取何种措施执行,则是校长的事,即党政必须有分工;C、党组织应起监督保证作用。必须监督行政的执行,如有偏离,应提出意见。一般应大力支持,并协调各方认真执行。

至于书记与校长,作为一二把手,从蜀光历史看,可以由二人分任,也可由一人兼任。兼任的好处是少了沟通环节。如决策正确,执行力大,效率高。缺点是容易形成一言堂,犯大错,因三四把手并不承担主要责任,一般不会违背一把手意愿,

甚至因缺乏监督,使一把手犯大错。分由二人担任,增加沟通环节,但如能充分协商,再经党组织集体讨论,一般不会犯错。一般而言,书记应维护校长权威,充分支持校长工作,带头执行学校有关规定。校长作为党员,应尊重书记,定期向书记汇报思想,如工作意见不一时,切勿外溢,可在党内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实在不行时,可以表决,服从多数意见。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当然要实行民主管理,即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大事应向代表大会报告。大会代表有建议权,学校应认真听取。总之,教代会应发挥实际作用,不能仅作花瓶摆设。

2、领导人素质:要而言之无非也是“公能”二字,“尽心为公,努力增能”,要无私心,格局高,胸怀广且有民主意识,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能力方面不仅能胜任所负担的工作,还能团结人,有担当,有效率,能前瞻。

如由上级任命,事前应充分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后决定。最好由下面提名,上面负责认真考核决定候选人,以差额选举方式产生,再由上级任命,这样更具群众性和权威性。

蜀光历史上出现过配合十分默契的校领导,如马大勉书记和李英华校长。马书记不揽权,主动支持、配合校长工作,使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携手向前。1990年,他在市中学干部会上,介绍了书记如何与校长协调开展工作的体会,给与会者以崭新的启示,事后以《党政协同,发挥行政最大效能》为题,专文在《自贡日报》发表,引来一片赞誉声。

3、领导人任期:一般而言,任期长点有利于开展工作,做出成绩。否则,情况刚熟悉,工作刚上手,又要换新人。从蜀光历史看似乎也是任期较长者易出成绩,如解放前的韩叔信校长(实际上相当于9年),解放后的凌德昭书记两届共14年,袁嘉锴校长4年,马大勉书记近8年,李英华校长共16年,黄思源书记7年,王小龙校长7年,甘建情书记8年,兼校长5年。

建议如系5年一任,最好两任共10年,在民意支持下,如健康允许,可适当延长。

中外知名大学校长,不少也任期较长。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包括西南联大实际主持工作8年)10余年,浙大竺可祯校长13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校长,任期也大多超过10年。

行文至此,似可停笔了。回首一看,篇幅已不少,但内容却“四不像”,说是读后感,感想并不多;说是内容摘要吧?百年校史,厚厚一册,短短一文岂能尽摘;说是经验总结吧?我既无此资格,也没这水平。最后想想,算是阅读笔记吧。即我作为一个学子,读完校史全书后,归纳出的一点体会,虽系老生常谈,但均结合蜀光实际,使自己对母校百年的发展,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经过自己整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也便于留念。也可供没机会读到全书的校友分享。其中有的内容,如百年升学情况,书中比较零散,经过整理成表,比较一目了然。

文章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蜀光校史》自贡市蜀光中学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

2、百年蜀光秉初心赓续公能谱新篇(画册)非正式出版物(2024年)

3、龚和忠:且说我们的韩校长 《蜀光人物》第五卷100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

4、卢建义:良师益友马大勉 《蜀光人物》第五卷186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

5、吴克让:骏马奔腾蜀光留痕——讲述老书记马大勉的故事 《蜀光人物》第五卷193页 团结出版社(2024年9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