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人物

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事业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0年5月22日第1398期

郭辉

  严修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校父”。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印象往往集中在教育方面。然而作为我国近代新旧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人物和天津地方士绅领袖,他在近代天津诸多事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成绩十分突出,作出了巨大贡献。
  博物馆事业的先驱。早在1902年严修就对日本的博物馆事业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于1904年2月和1905年1月仿照日本教育博物馆和展览会的形式,在天津城隍庙官立小学堂举办两次临时性的教育品展览,《大公报》以《文明盛事》为题进行了报道。1905年,他协助周学熙创办天津教育品陈列馆,这不仅是天津国人自办的最早的专门博物馆,同时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初步建立的重要标志。1921年,他又委托林墨青筹办天津广智馆。1925年1月5日,该馆正式对外开放,严修被推选为董事长,天津第一座国人自办的私立综合博物馆就此诞生,成为如今天津博物馆的重要源头之一。严修一系列办馆实践,使他成为天津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和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先驱。
  藏书家与图书馆事业的支持者。严修曾指出:“教之道,莫妙于使多读书,则藏书之策最善也。”他一生爱书、读书、藏书不辍。其所藏图书近十万卷,涵盖经史子集,金石书画和近代科学等诸多门类,并以“蟫香馆”为藏书室之名。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中专门撰写有《严修与蟫香馆》一节,对作为中国近代藏书家的严修给予了充分肯定。严修对待藏书的态度也十分开明通达,曾多次将自己的藏书进行捐赠,成为我国近代藏书史上最早的一批捐书者。特别是他曾对直隶天津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多次捐书,极大的支持了两馆的建设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927年,为了继承和研究中国历代学术及经史古文,以维护国学延续,严修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团体,取《汉书·武帝记》元朔五年汉诏“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之意,命名为崇化学会。1927年8月2日,直隶省政府教育厅准予备案,天津崇化学会正式成立。严修被公推为首席董事。10月25日,天津崇化学会成立讲习所,招收学员23人,以严修家宅为讲堂行开学仪式。崇化学会培养了一批研习传统文化的人才,其中成绩卓越者有王斗瞻、石松亭、郭霭春、杜金铭、章邦宪、龚望等人,为天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津文庙的守护者。天津文庙不仅是天津古代地方官学和尊孔的庙宇,而且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1923年,由于战乱和政治更迭,天津文庙遭到破坏。严修积极与天津邑绅发起筹款修缮天津文庙。1923年3月11日,严修等在天津东马路讲演所召开文庙整理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整理办法。此后他们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积极筹措资金、组织研究修缮方案,到1926年天津文庙重修工程竣工。1927年4月30日,严修听说要在天津文庙盖兵房,他还特与华世奎拜会直隶政务厅长吴蕴山处理此事,以保护文庙免受破坏。正是由于严修等人的修缮与保护,天津文庙才得以保全至今,成为现今的天津文庙博物馆。
  地方志修纂的推动者。1915年,徐世昌有感于乡里文献日就湮灭,倡议修志,并致函严修委托其与华世奎商议。随后,严修又约及赵元礼等人讨论,决定于次年开局运作,责成高凌雯负责采访事宜。1918年,王守恂从浙江解官回津后,亦参加修志工作。高凌雯与王守恂分任总纂,严修任鉴定。王守恂负责前16卷的撰写,高凌雯负责后12卷的撰写,前后约历4年始成。严修曾认真校对《天津县新志》稿,并筹钱刊刻。该志为天津修纂的最后一部传统旧志,对了解清末民初天津传统社会情况非常有帮助。
  戏剧的改革家。严修雅好戏剧,并认为“剧本加以改良,其功不下教育”。因此,他积极投身传统戏曲的改革和新剧的推广工作。早在1906年,严修就在自家东院搭起凉棚,组织亲友及儿孙演出了一本话剧《箴膏起废》。此后南开学校编演了大量新剧,并于1914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南开新剧团,使南开学校成为我国近代话剧事业的重镇和发祥地之一。1912年,严修又力荐著名京剧艺术家汪笑侬主持戏剧改良社,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传统戏剧注入了新的精神。他还经常与热心戏剧的同仁、京津各戏班剧社负责人一起研究戏剧改良事宜,亲自参与创编、阅改剧本,对当时戏剧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作为天津近代著名诗人,严修与王守恂、赵元礼并称“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从1884年起,他写有近九百首诗,陈中岳1933年编的《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中收入他的诗歌有八百多首。酷爱诗词的严修对文人雅集非常热衷。1921年,他与好友成立城南诗社。以严修为中心,城南诗社用雅集形式团结了一批传统文人,凝聚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人群体。天津近代名流如章钰、徐世光、华世奎、赵元礼、王守恂、高凌雯、孟广慧等纷纷加入该社,截至1929年严修逝世,城南诗社有据可考的成员已达近百人,可见吟事兴盛。
  “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严修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并称“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他1866年开蒙从孙右淇先生读书,开始习字和学习执笔法。到70岁去世,一直临池不辍。他存世的书法作品包括日记、信札、手稿、楹联、匾额、扇面等形式。无论是有意之作还是随意书写,都风格明显,以一手功力深厚的行楷闻名书坛。《天津三百年书法选集》评价他的书法:“工行楷,娟秀隽永,是写折卷的高手。”《天津近代人物录》说他的“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20世纪20年代,黄河发大水,严修写联助赈,用一年功夫共写出约3000幅,得款9000多元,全部捐献,以赈济灾民。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严修崇高的人格风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