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人物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来源:南开大学科技园公众号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科学的星河中,总有些光芒格外璀璨。

诞生于五四运动时代大潮中的南开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基因。百余年来,南开坚守爱国救国报国强国的初心,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立足渤海之滨,扎根中国大地,矢志世界一流,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陶铸科学精神,彰显科技力量。

即日起,我们开设“南开科技力量巡礼”专栏,集中呈现巍巍南开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进程中展现出的使命与担当。

姜立夫,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抗战时期的“新中国数学会”发起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他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姜立夫的名字对于许多熟知中国数学史的人来说,几乎等同于“教育与科研的开创者”。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早年求学与留学归国:命运的转折与数学的启蒙

姜立夫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890年,他出生在浙江平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少年时代,家道中落,姜立夫早早就体验到命运的不公与生活的艰难。6岁丧父,10岁失母,命运对他的考验如影随形。然而,正是这段艰苦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在他心中深深植下了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姜立夫没有因家庭的贫困而放弃求学。1910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在国外,姜立夫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的数学天赋在与世界顶尖学者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在哈佛大学,他的数学视野得到了开拓,并开始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学术问题。

然而,尽管学术上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姜立夫的心中却始终惦念着远在中国的家。1919年,姜立夫顺利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就在这一年,家中的变故让他毅然决定返回祖国——哥哥的突然去世,让他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在这个命运的转折点,姜立夫决定将自己的学术成就带回中国,为祖国的数学教育和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带着对家国的责任,姜立夫毅然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回国投身于教育和数学的建设中。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合影(1948年9月 南京),后排右一为姜立夫

从“一个人撑起一个系”到培养数学英才

1920年,姜立夫刚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邀请,回国创办数学系。然而,南开数学系的开创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南开大学数学系既无讲师又无助教,是名副其实的“一人系”,姜立夫是唯一的教授。初期,他一人承担了所有教学与管理任务,他的责任不仅限于教学,还要负责整个系的行政、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工作。面对南开大学资源有限的情况,姜立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带领这个年轻的系从无到有,逐步崭露头角。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南开大学理科创始人合影,从左至右为姜立夫、邱宗岳、饶锍泰

姜立夫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并且注重学生的兴趣与基础。他的学生吴大任回忆,姜立夫先生“就像熟悉地理的向导,引导着学生寻幽探胜,使你有时似在峰回路转之中,忽然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感到攀登的疲劳。听姜先生讲课是一种少有的享受”。

在南开大学时期,由于学生较少,姜立夫先生就开始“分类教学”。比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当不使用教材时,每讲完一章,他让学生整理好笔记定期交上。有时学期考试用书面读书报告代替,题目和参考书由他根据情况分别指定。比如说,在高等代数课上,对学生中物理系的吴大猷,他就让他写关于二次微分齐式的短文,因为这有利于他学习相对论。而有些课的书面报告,从题目到内容,都由学生自选。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吴大任、陈已同夫妇和老师姜立夫(右)1936年摄于汉堡

先进的教育方式之外是兼具严谨性和灵活性的课堂。他对学生的要求还包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时的诸多细节。他鼓励学生用方格纸做练习,要求书写工整,图形绘制要清晰准确。学生们常常笑称,姜老师的数学课是对脑力的挑战,也是对细节的考验——每一条线的粗细、每一个数学符号的书写,都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思维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入理解。

比起对学生,姜立夫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在教学中,他从不依赖现成的教材,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即兴讲解。他的课件和讲义总是简洁明了,学生们只需按他的思路跟随,便能迅速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

在姜立夫的培养下,南开大学数学系先后涌现出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不仅继承了姜立夫的学术精神,也把他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姜立夫(右二)与陈省身(左一)、吴大任(左二)、陈已同(左三)等,1935年在汉堡

数学名词汇编与基础建设:为中国数学事业打下根基

姜立夫不仅是中国数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他在中国数学名词汇编方面的工作,尤为具有历史意义。

20世纪初,中国的数学教育和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数学名词和术语尚未统一,甚至一些基础数学术语的翻译并不准确,这给学习和传播现代数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为了规范和统一数学术语,姜立夫与胡明复共同主持了中国现代数学名词汇编工作。这项工作始于1923年,当时姜立夫和胡明复受中国科学社委托,负责制定和审定数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姜立夫亲自参与了草案的起草和审定工作,历时数年,最终形成了包括7000多个数学名词的词汇体系。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姜立夫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付出的艰辛是不可忽视的。在审定过程中,他要求每一个名词都要准确、规范,并确保与国际数学界的标准接轨。这些数学名词不仅限于中文和英文的对照,还尽可能地引入法语、德语和日语的翻译,以便于中国数学界与世界其他数学界的沟通与交流。姜立夫特别强调,在选择数学名词时,要避开那些模糊和多义的词汇。例如,他指出,“‘虚’‘实’‘复’‘整’等词语在数学中有其专门的含义,因此不能在其他领域随意使用”,这样的细致入微的审定原则,保障了数学词汇体系的严谨性与精确性。

他与胡明复共同编制的草案,不仅系统地涵盖了从基础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各个领域,还充分吸取了国际上先进的数学语言资源,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术语体系。这一数学名词汇编为后来的数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框架。

晚年的坚守与传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50年,姜立夫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4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5年以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1955年,他去北京开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同他亲切握手,并说自己也是“南开”的学生。姜立夫时刻眷恋着自己事业的起点——“南开”,1964年,他曾返津访旧。

【南开科技力量巡礼】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晚年,即便年事已高,姜立夫从未放弃过数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他常常在深夜坚持为学生解答学术问题,撰写学术文章。

他的学生回忆道,姜立夫教授那时已经行动不便,但每次与他讨论学术问题时,他总是目光炯炯,语气坚决,从不因身体的虚弱而放弃对数学事业的热情。

1978年2月3日,姜立夫因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姜立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奋斗,既有波澜壮阔的学术成就,也有感人至深的教育情怀,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事业鞠躬尽瘁。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综合自光明日报、人民网、南开大学新闻网等

整理/编辑 :王怡蓉 付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