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
陈炳富,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来源:《天津日报》2024年2月23日第12版 高阳 南开大学校园内矗立着一块“智圆行方”的石碑,这是南开商科一条重要的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几代学子的精神内核。这四个字也是陈炳富先生为人治学特点的高度概括。 陈炳富先生1920年12月出生于安徽和县。尽管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他笃志好学,学业成绩优异,自1934年在县立初中求学起,多次获得奖学金。1937年始读于湘西高中。1940年考入内迁贵州湄潭的…
-
“知中国,服务中国” 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来源:天津电视台,每日新报 2024年2月18日07版 1928年,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张伯苓,在学校发展方案中提出“知中国,服务中国”,此言虽在南开提出,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认识中国现状、服务中国需求”的迫切心声,直至今日,这句话的力量仍在延续,雄浑有力,生生不息… 用“经济”服务中国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之时,秉持“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设立了文、理、商、矿四个学科,其中文…
-
从长衫裹脚走向体育强国 张伯苓:超越时代的眼界气魄
来源:每日新报 2024年1月17日06版 作为体育强国,今天的中国,在各大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风采飞扬,但实际上,体育作为一项相对明确的事业在中国发展,也不过始于一百多年前。十九世纪中叶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一些近代体育项目,被作为军事训练手段引入中国。随后百年间,我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有哪些人投身其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呢? 张伯苓的“体育”之道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
-
【爱国奋斗南开人】药学院孙涛教授团队:走进西部乡野深处 打造护肤品国货之光
来源: 南开大学新闻网 南开新闻网记者 丛敏 学生记者 刘昌奇 距离南开1000公里外的六盘山西麓,坐落着美丽的庄浪。在这里,南开人传授知识,点亮梦想;在这里,南开人挥洒汗水,创造希望;在这里,南开人还从一株小小的植物,探索出了皮肤变美的“秘密”,为打造护肤品国货之光注入科技力量。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庄浪,走进这个探索与追寻的故事。 情…
-
李何林先生的南开往事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4年1月17日第1461期第3版 张铁荣 何林师从1952至1975年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直到1976年末才奉调北京,主持鲁迅研究工作。许多回忆录都讲述过他的感人故事。我记得有几件南开往事,在纪念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时候,写出来告诉各位。 做教师,要有规矩 何林师主持中文系工作时,严肃认真、事必躬亲、管理严格。他根据中文系的培养目标,规范课程设置,提出强化基础,必修课和…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从叶嘉莹20世纪50年代诗文探其心路历程
来源: 《今晚报》2024年01月19日20版 作者:李云 叶嘉莹先生在2017年荷花节 王国维故居里的雕像 20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生活上和心灵上都饱受磨折。作为一位天才诗人,她在现实生活中青涩、害羞和拘谨,她纯真、高洁的性情在社会中不被理解。在苦闷压抑中,她又坚决不肯自诉其苦,只是凭一己之力独自担荷。她在孤寂无助中一度陷入悲观绝望,曾经否定了理想、否定了真爱,甚至屡次要否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
光明日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力量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6日15版 杨庆山、陈雨露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
-
严修题写“真素楼”始末
来源:《今晚报》2024年1月10日第19版 吴裕成 严修为真素楼题额,传为津沽美谈。这家素食馆门楣之上挂严翰林墨宝的一幅照片,经1930年《天津志略》和1992年《近代天津图志》刊载,更为佳话的流传持续助力。 真素楼饭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张于天津繁华商业街大胡同,由张雨田开设营业,其子张鸿林参与经营。 1915年夏,严范孙为真素楼题额,并书跋语:“张君雨田以资本设真素楼,亲率子鸿林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