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里台校区启用一百周年的意义——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八里台校区启用一百周年的意义——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校史研究 2023年12月8日

    来源:南开大学报 第1458期 作者 陈鑫 整整一百年前的1923年6月21日,著名的《大公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 天津南开大学订于本月二十八日下午三钟,在八里台新校舍秀山堂内,举行第一次毕业式,现已约请各界届时前往参观……消息篇幅不长,却向世人宣告了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同时也拉开了一场大学建设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大戏的帷幕。 今年是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启用一百周年。一个校区的百岁华诞,不仅值得…

    阅读更多»
  • 诗词的女儿 白发的先生——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诗词的女儿 白发的先生——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30日第4版 中国教育报记者 陈欣然 祖国行(节选) 叶嘉莹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 眼流涕泪心狂喜。 银翼穿云认归京, 遥看灯火动乡情, 长街多少经游地, 此日重回白发生。 能被人尊称为“先生”的女子,必然不同凡响,叶嘉莹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阅读更多»
  • 1978年早春,我考上了南开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8日

    来源: 《南开大学报》第1457期第3版 卢治安 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入学季。 看到了那么多、那么多精彩纷呈的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母校南开大学的通知书更是独具特色,每个通知书中都装有两粒莲子,深情的嘱咐新生:“一颗留在故乡,不忘初心;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 由是,这些天,自己时时沉浸在1978年,那个寒冷的早春,等待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1977年12月9日、10日,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

    阅读更多»
  • 天津日报:老南开的诗歌传统

    天津日报:老南开的诗歌传统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8日

    来源: 《天津日报》2023年11月23日第12版 罗振亚 提起南开大学的诗歌,许多人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新诗坛的翘楚、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新诗第一人穆旦先生的影像。的确,穆旦以人与诗对时代的双重切入和孤独、沉雄、峭拔的创作个性,垫高了中国新诗的底座,构成了新诗史上一道迷人的艺术风景线。其实,南开大学的诗歌和南开大学的历史一样悠久,穆旦也不是在上世纪30年代突然拔地而起,更非神秘的“天外来客”,早在…

    阅读更多»
  • 光明日报: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

    光明日报:让诗歌有“骨头”——穆旦诗歌创作的当下启示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5日第14版 罗振亚   今年是穆旦诞辰105周年。在新诗的版图上,他曾经是寂寞的,而后又热度超常。他诗歌的命运转折,也暗合了文学史的运动规律。历史是公平的,它对优秀诗人可能遮蔽一时,却不会永久埋没。穆旦诗歌个性化品位高,而且对当下诗坛充满着启迪。   提倡有难度的写作   20世纪的诗歌语言大致走了两条路径。一是注意发掘语言潜能,突破用词、语法和修辞规范,扩…

    阅读更多»
  • 《国富论》的中国百年之旅(下)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今晚报》2023年11月16日第19版 郭庆 郭大力、王亚南与《国富论》 1931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郭大力与王亚南首次用现代白话文合作翻译了斯密的著作,定名《国富论》,这一译名自此沿用至今,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译名。这一阶段,《国富论》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被关注。马克思关于亚当·斯密学说的论述,特别是在《资本论》及1861年—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经济学说的析论,成为郭…

    阅读更多»
  • 《国富论》的中国百年之旅(上)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20日

    来源: 《今晚报》2023年11月14日第19版 郭庆   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1776年一经出版,便被译为主要的欧洲语言,随即走向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2023年适逢亚当·斯密(1723—1790)诞辰300周年,笔者梳理了自清末民初至今《国富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状况,以回应具有全球影响的“亚当·斯密的复兴”。   回望《国富论》在中国的翻译状况,迄今为…

    阅读更多»
  • 高山仰止──忆吴廷璆先生

    高山仰止──忆吴廷璆先生

    南开人物,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15日

    来源: 《天津日报》2023年11月10日12版 杨栋梁   时光荏苒,恩师吴廷璆先生已辞世20年,然而在后学心中,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仿如昨日所见。   1978年10月,我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当时历史系名师云集,中国史由郑天挺先生挂帅,世界史由吴廷璆和杨生茂两位先生领衔,同学们都为能来此史学重镇学习感到无比自豪。   在科学的春天里,同学们怀着“四化建设”的美好憧憬,以无比高…

    阅读更多»
  •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世纪》杂志:叶嘉莹先生印象记

    校史研究 2023年11月13日

    来源: 《世纪》杂志2023年第5期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我在报刊上读到叶嘉莹先生谈诗词、悟人生的文章,便心生敬意。特别是她晚年回国讲学,又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的义举,更使我深受感动。平心而论,叶先生的人品、学问、才华有目共睹,在学术界也是公认的。我与她曾接触过两次,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在此略作叙述,以表达我对她的一点敬重之情。 初见于复旦大…

    阅读更多»
  • 诗生南开

    诗生南开

    校史研究 2023年10月1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13日第12版   “很多人都说,你是天津人吗?我说不是。那你是南开的校友吗?我说也不是。那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了天津的南开大学?”   刘学玲、陈焰和所有参与编写《为有荷花唤我来》一书的南开人一起,试图从学子的角度,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寻找的过程绝不轻松,但汲汲骎骎一路走下来,这些编写者本身,也成了答案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雷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