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完全人格”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
来源:南开大学报第1446期 发稿时间:2023-04-15
□ 崔国良
张伯苓在半个世纪的教育活动中,建立了闻名中外的南开教育体系。在创建过程中,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标、方针和方法,总结并形成了他的“公能”教育思想,并把它定为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他的“公能”教育思想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张伯苓主张教育应随社会需要而变化。张伯苓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之一。他经反复比较后指出:“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教育方法可随时改变而宗旨不变”。中国教育应以“认识中国,服务中国,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教育着重个人的长进,更须着重社会的进步”。这些思想,在20世纪初期,在“全盘西化”的风气盛行时,是颇有见地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张伯苓针对中国愚、弱、贫、散、私的国民状况,希图通过教育,为中华民族培育“新人种(种族)”,为社会培训“新国民”,为国家培养救国的各种“领袖人才”,以御外侮,并“使我中国在世界上存在”。追至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觉我国人民要富强,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改掉数千年来“重士轻工之观念,致养成一般空谈而不做事之腐败阶级”的弊端。建校之初,即分文、理、商三科,以实现“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培养干才的目标。南开培养出了为振兴中华而享誉世界的伟大革命家周恩来、物理学家吴大献、数学家陈省身、戏剧家曹禺等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这是与张伯苓上述办学宗旨分不开的。
强调教育要使学生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而“德育为万事之本”
张伯苓的“允公”思想,“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他屏除了道德仅是个人修身的思想,而把“爱国爱群之公德”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他说:“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因此,在德育方面,他特别注重为公、爱国主义、诚实的人格、团结合作的团体精神等内容的教育。南开德育课向不用书本作教材,他创造了“修身班”的形式(20年代后改为“学生集会”,每周三集合学生,由校长及老师或请名人学者讲演),他们多以亲身经历、国耻事业、国内外时事进行教育。如1905年在《敬告天津学界中同志诸君》一文中,就提出用“抵制美货”的事件作为“修身科材料,晓谕生徒,俾得传知各亲族戚友,以冀遍及”,并将讲演录在校刊上发表,使南开校友也能得到教诲。这熏陶了南开几代人。他还寓教育于戏剧、出版、社团、体育和社会调查等各项活动中。
主张“学行合一”和“手脑并用”
张伯苓的“允能”思想,即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他在20世纪初,就重视“科学教育”。他认为“无科学无国防,无国防无国家”,主张“科学精神,不重玄想而重观察,不重详解而重实验”。1904年,他就从日本购得大批理化仪器和标本,这在当时的中学是少有的。民国初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艾略特(Eliot)到南开参观后,对此深为赞许。
张伯苓还非常重视课外活动。他说:“到学校来念书,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的活动,从这里面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所以一个人念书要念活的,不要念死的书。”他亲自组织学生一起编演话剧,组织新剧团。他是直接将欧美现代戏剧引入我国的第一人,南开话剧因而使中国现代戏剧结束了它的萌芽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他支持学生办报刊(20世纪20年代南开中学同时就有学生办的校刊《南开星期报》《校风》及会刊《敬业》《励学》《青年》《英文季刊》等多种报刊),成立各种社会团体(学术团体如数学研究会、科学研究会、天津研究会、政治经济研究会等,学生团体如敬业乐群会、自治励学会、青年会等,文化艺术团体如讲演会、南开学校新剧团、音乐研究会等)及各种体育组织等,让学生在各种组织中,增长才干,锻炼组织和实际工作能力。
张伯苓还强调学生亲自接触自然、认识社会,提出“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全社会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来充实学生之知识,扩大学生之眼界”。从20世纪初起,即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旅行,深入乡间、工厂、企业、机关、报社、学校、监狱、军队等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国情,并把它定为“社会视察和调查”正式课程,每月进行一次。初中重在观察自然,高中重在视察社会制度和社会现状,大学重在调查社会情状和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加学生的真才实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倡导体育运动
张伯苓身历“国帜三易”时,见到英军高大强健的体魄和清兵羸弱瘦矮的身躯后,立志培育中华新种族。他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我种族,体育为先。”他认为“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所以他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在建校初期,他就用鸡毛掸子架在桌凳间教学生跳高。
张伯苓重视运动队的培养,更注重体育运动的普及。他说:“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固应提高;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尤应注意。”所以南开学校的运动设备和场地在全国同类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张伯苓还注意体德的培育。他指出:“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他认为体育可以培养团体组织意识、合作品质和竞争精神。他还重视学生生理卫生教育。他主张:“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
张伯苓在我国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首届全国动会,也是全国体育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他历任中华业余体育总会会长;主持建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为董事长、会长、理事长。他还是远东运动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多届远东运动会的总裁判和中国总领队。他更是首倡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先驱。
创造了一整套高效能的学校管理经验
张伯苓特别注重聘任著名学者(包括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学者)到校任教。他所聘任的如姜立夫、饶毓泰、杨石先等,成为我国相应学科的创始人或带头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的办学方针,并组织董事会,依靠社会力量管理学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注意选贤任能,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加上他倡导的节俭务实的办事作风,使他能对南开系列学校实施高效率的管理。南开学校管理案例堪称我国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范例。
(本文为《张伯苓教育论著选》前言,限于版面,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