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科学巨匠脚步:南开情缘 世纪佳话
来源:《今晚报》2025年10月19日第4版



他与陈省身先生的友谊,已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是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建者;
他与葛墨林教授联合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在南开校园里,还有他题写的“海冰楼”,留下一隅文化印记……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建者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消息传来,南开大学师生纷纷发布悼念消息寄托哀思——追忆这位科学巨匠与南开园跨越数十年的深厚情缘。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南开大学,追寻杨振宁先生用学识与情怀为南开校园留下的深远印记。
8年时间 学术活动主要在南开
“杨振宁先生与陈省身先生友谊深厚的故事,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位南开人如此感慨杨振宁与南开的情缘。
杨振宁与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有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谊与学术佳话。早在西南联大时期,陈省身便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的同事,同时也是杨振宁的授课教授。
后来,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陈省身开创的陈类研究在学术领域形成深度交叉,两位大师的学术共鸣让彼此的联系愈发紧密。1985年,陈省身先生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建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1986年成为这段情缘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院士曾著书记录,当年6月,远在中国香港的杨振宁特意给当时在兰州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的葛墨林打来长途电话,约定在北京会面。当葛墨林按时赴约并与杨振宁共进午餐时,意外见到了一同前来的陈省身先生及其家人,还有高温超导领域的著名物理学家朱经武夫妇。
这是葛墨林与陈省身的初次见面,陈省身得知葛墨林的研究背景后,当即表示“你来南开,我现在就给你签聘书”。同年秋天,在当时南开大学校长的全力协调下,葛墨林正式调任南开大学,陈省身也向葛墨林指明理论物理研究室“就做振宁的方向”。也是在这一年,杨振宁应邀成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着手筹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校长亲自为他颁发了聘书。彼时的杨振宁行事极为低调,1986年至1994年,他在国内的主要学术活动几乎都集中在南开,却从未主动宣传。然而,这段往事被南开学人一直铭记于心。
大师友谊 已成为学界动人佳话
在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设过程中,杨振宁倾注了大量心血。针对当时国内理论物理研究百废待兴的现状,他结合国际学术前沿,为研究室选定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一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杨振宁源源不断地寄来厚厚的核心学术预印本,其中,考夫曼的文章被他特别标注“这个文章好懂,你好好看”,为葛墨林团队打开了研究思路。为了提升研究室的国际影响力,他力排众议邀请著名物理学家、国际数学联盟前主席法捷耶夫到访南开。1987年法捷耶夫的南开之行在天津引起轰动,此后又6次到访,并派遣得意门生长期驻留合作,为研究室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杨振宁还为团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那些标注着具体学术建议的电传稿件,葛墨林至今仍妥善保存。杨振宁倡导“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理念,以及“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做人准则,成为研究室的精神内核,深刻影响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杨振宁对南开的深情,在一次次温暖的相聚与真挚的关怀中不断沉淀。
1992年,南开大学为杨振宁举办70寿辰庆典,同期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约有250位外国学者出席。当时,杨振宁的恩师吴大猷先生、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寝好友黄昆先生也专程赶来,与陈省身夫妇等齐聚津门,共贺寿辰。在庆典致辞中,杨振宁讲到家国情怀与母亲时潸然泪下,发言因哽咽数次停顿,在场的嘉宾与师生无不动容。
自1986年起,直至2004年陈省身先生逝世前,尤其是1986年至1995年,杨振宁先生多次来南开大学,有时一年来3次。两位大师在省身楼内探讨学术、畅谈人生的场景,成为南开园里最动人的风景。2002年,陈省身为庆贺杨振宁80寿辰,在南开作了“数学之美”的报告,杨振宁则以“物理之美”的演讲回应,这场学术与情谊的对话,成为科教界的一段佳话。
2012年和2017年,南开大学分别为杨振宁举办90寿辰和95寿辰庆典,每次都有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南开,以学术研讨的方式致敬这位科学巨匠。2017年的物理前沿会议上,杨振宁动情地表达了心声。
精神财富 激励着科研人前行
作为理论物理研究室的灵魂人物,杨振宁不仅为研究室指明了学术方向,更亲手培育了一批顶尖科研人才。杨振宁与葛墨林联合招收博士生,严格筛选每一位学生,在他的理念中,科研人才不仅要学术能力出众,更要具备爱国情怀、钻研精神与厚道品格。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当年为听葛墨林的讲座,特意搬着板凳坐在教室后排,后来成为杨振宁的博士生。在南开求学期间,孙昌璞深耕“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研究,勤奋到打字机都用坏了3台,最终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研究室的学术氛围自由而热烈,学生们常常因学术观点不同展开激烈争辩,这种“不唯权威、追求真理”的氛围,正是杨振宁所倡导的。多年来,研究室培养的30余名研究生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振宁与南开的联结从未中断。2019年,他委托顾秉林院士转交手书“海冰楼”题字,为南开校园增添了新的文化印记。省身楼内陈列的范曾先生画作《陈省身与杨振宁》,以及他题写的“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诗句,定格了两位大师的学术情谊与南开情缘。
巨星陨落,杨振宁先生在南开播撒的学术种子枝繁叶茂。他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仍是南开大学的“名牌”,他的治学理念、家国情怀等宝贵财富,激励着包括南开师生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勇毅前行。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南开大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