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研究

南开接办蜀光是集团化办学的成功尝试

雷 道 炎

(蜀光高1946级毕业生)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兴起的现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它有助于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南开接办蜀光时并无此名词,但实质类似。南开本有大学、中学、小学,属于同一系统,但那是前后衔接的关系。在同一层次(比如中学)横向扩展,在天津时似尚无。

日军侵华,炸毁天津南开大学和中学。大学部分随之与清华、北大共同组成联合大学,移址昆明,称“西南联大”。中学部分伯苓公早有预见,已在重庆沙坪坝购地重建,始称“南渝”,后更名重庆南开中学。但重庆南开中学开办不久,自贡有关人士邀请伯苓公访井参观,并接办蜀光中学,伯苓公欣然允诺。虽因尊重自贡地方人士意见,并未更名,实质正如伯苓公所言:天津南开是第一南开中学,重庆南开是第二南开中学,自贡蜀光是第三南开中学,同属一环,一集团也。

南开接办蜀光,办学无疑是成功的,何以成功之影响因素,我在拙文“当年蜀光为何能快速崛起?”(“怀念母校蜀光中学系列短文(之二)”)中已有分析,兹不赘述。现拟从“接办”这一角度,试分析之:

一、伯苓公、喻校长及其他骨干教师均有強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乐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诚如喻校长在“从南开到蜀光”一文中所言,在创办重庆南开中学不久,尚待努力鞏固之时,何以又不惮烦劳,去接办蜀光?其实原因就是:1、增加抗战力量,2、推广南开精神,3、促进自贡市及新四川之建设,4、多一服务机会。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当时抗战时期,四川是全国的大后方,陪都即在重庆。他们这些书生,既不能毁家纾难,又不能持枪杀敌,那就在后方多办学校,办好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战时可参战,平时可建设。事实上,他们直接培养的这一批学生,确实也有极少数人当时直接参军抗日,后少数人直接参加了推翻蒋政权的斗争,多数人则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二、制订了照顾教职人员实际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除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也不可或缺,这主要有两方面:

1、规定必要的支援年限:当时重庆是大城市,自贡是小城市;南开环境熟悉,蜀光环境生疏,完全作为调动,考虑因素更多,故规定一定的支援年限,期满返回是必要的。但在我读书六年间,除喻校长外,其他似无人返回。1945年抗战胜利,46年我们毕业离校,就不清楚了。但确有老师直接回乡,也有调回重庆南开中学的(如高峻乾、李观方老师)。

2、较好的物质待遇:为稳定教师队伍,改计时制为月薪制,并提高月薪标准。如在1938年下学期:主任:80~140元,其余职员:20~80元,专任教员:60~100元,均较原蜀光初中提高。且除极个别本市有家外,无论单身或携眷,均住校内。

为鼓励长期服务,又实行年功加俸及优待办法。如1943年规定:教员和干事以下各职员满两年者分别加月薪30和10元,滿3年者加40和20元,余类推,但最高以500和200元为限。且满3年以上者多发1月和半月年终奖金。以后随着物价上升,又发津贴。到1948年,涨得太快,干脆改发实物(米)了。

以众多学子熟知、服务蜀光大半生的孙柏蔚先生为例:

时        间             周  课  时      月      薪

1938年9月            18            80元

1941年8月            18           190元。另津贴800元

1944年8月            18            370元。另津贴4000元,米1.2市石

1946年8月            18            125元  另津贴4.5万元

1947年8月            18            130元。叧津贴20万元

1948年8月            18            乡碛米 4.47市石

另外,子女如在本校或附小读书可免学费以及其他福利措施。

现在读者对法币缺少概念,对实物好点,1市石为10市斗,共150斤。我在浙大读书时,因杭川两地解放的时间差,约1年无经济来源,靠在中学兼课为生,每周4课时,每月得米4斗,勉可维持。如此看来,孙先生维持全家6~7人生活,应无问题。孙先生原系从齐鲁大学来的,本有机会回成都齐鲁大学(当时内迁),却终生在蜀光任教,待遇当非主因,但反之,若待遇无法养家,何以留人?

三、盐管局领导和蜀光校董会的大力支持以及群众的理解:

首先是邀请,盐管局局长缪秋𤇍先生于1937年7月函请伯苓公游井并参观自贡教育。8月,蜀光校董会李秉熙等24人联名函缪局长,表示自贡教育落后,希望伯苓公加以指导。此信由缪转伯苓公,伯苓公感其诚意,乃于10月,偕同喻校长来井参观,蜀光董事会成员及学校学生数百人出外夾道欢迎。游井3日,蜀中校董邀伯苓公向学生演讲。伯苓公深感学生可爱,校董诚心,决定接受。随后,蜀中校董即召开会议,聘请伯苓公、缪局长、喻校长为董事,并公推伯苓公任董事长。1938年5月,蜀中校董会推举喻先生为校长,6月,喻校长来井就职,接办正式开始。

其次是经费。伯苓公认为,原址太小,无法发展,看中对面伍家坝,依山傍水,地域开阔,于是决定购地建校,这需要一大笔经费,正好盐管局有一笔公益性巨欸(本应返还盐商),征得盐商们同意,遂决定用于建设新校。至于经常费用,盐管局与盐商协商后决定与产盐数与运盐数挂钩,作为产商和运商的捐款。后来,欧阳尔彬校董等认为还难保证,应建立基金方可。这事难度极大,但后来终于在欧阳先生及缪局长等的共同努力下,获得1亿5千万元作为基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作用,即使后来通货飞涨,也免于解体,直到解放后政府接办。

至于群众的理解,除了表现为盐商的支持,首推原校长王楠先生。他在任职时曾努力设法办好学校,终因条件所限,无法完成。南开接办蜀光,他首当其冲,但他不仅未反对,还很支持,曾亲赴重庆要求尽快接办,带头辞职,并说服少数不甘心的教师,平静离去。学生经过核查测试,退学了100余人,引起学生㳺行,家长闹事等,但由于欧阳校董等人的劝解,终于解决,余200人左右并入新蜀光。所以,接办蜀光,仅接收不多学生,近似创办。正如喻校长所说“创建新校易,改造旧校难”,蜀光虽是接办,类似创建,这也是接办蜀光较易成功之故。

四、抗战大形势带来的有利影响:

简单说三点:

1、日寇占领了半个中国,沿海地区都成了敌占区,海盐运销受阻。国统区中原销海盐的地区不得不改由井盐补充,促进了自贡盐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带动教育的发展;

2、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矛盾虽仍存在,相对缓和,这有利于南开“一切党派不得进入校园”的主张。在当时的条件下,实际主要限制了国民党和三青团的活动。故蜀光师生中虽有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但学校不给固定场所,难于活动。相对应,在1938年到1945年近8年间,中共地下党团活动亦不多,校园较平静。但1946年开始,谢韬、李中(慎之)来校后,特别1947年学生运动兴起后,校园就不太平静了。

3、抗战期间大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不愿做亡国奴,纷纷来到大后方,或求学,或谋职,为招聘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余地。

总之,我认为,南开接办蜀光是集团化办学的成功嘗试,对于今天的集团化办学,如系新建,借鉴意义更大,如系老校改造,也可部分参考。

参考文献

1、江庸  伯苓亭记  蜀光校史附录一  自贡市蜀光中学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2、喻传鉴  从南开到蜀光  蜀光校史附录二  自贡市蜀光中学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3、欧阳尔彬与蜀光中学 蜀光校史附录四  自贡市蜀光中学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4、南开中学接办后的私立蜀光中学  蜀光校史第二章  自贡市蜀光中学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

(2025年1月9日完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