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专题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穿越时光,拨开岁月的尘埃,探寻那些隐匿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它们鲜为人知,却又意义非凡。

南开大学:保护学校迎接解放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1948年底,东北、华北野战军进击平津地区,为加强统一领导,按照上级指示,校内各系统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南开大学总支委员会,迎接天津解放。而就在此时,国民党当局作出了将重要院校和工厂南迁的部署,命令南开大学迁往广州。校内的国民党势力开始大造声势,试图迫使学校南迁,中共地下党立即发动师生,开展针锋相对的反南迁斗争。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南开大学地下党组织,通过学生自治会和各社团积极分子,个人谈话、召开座谈会、张贴海报、散发传单等,在广大师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学生自治会做出“学校当局不得临时蹓走”的决议,南开大学成立特种委员会,统一领导护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组织原则。特种委员会由萧采瑜任主席,吴大任为秘书,下设纠察队、运输队、救护队、消防队等,确保校产安全和师生安全。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守军不仅顽固抵抗,还企图在撤退前对城市进行破坏。当时南开大学44名教授联名上书,要求维护文化经济事业,将驻学校的军队撤出,以免“遭受炮火之虞”。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当时南开大学东院在城里,北院和南院在八里台、六里台,那个时候其实是在前线的位置,所以当时护校的斗争,老师同学们一起组织把贵重的物品都迁徙到东院,相对安全一些。”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陈鑫告诉记者。

  甘肃路40号,如今是汇文中学所在地,而在70多年前,这里就是当时的南开大学东院,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这里是解放军进攻的必经之路,在东院的楼上,当时的南开大学地下党员刘焱,亲眼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们前仆后继的场景。

  “他说我都看见了,前面牺牲了,后边又接着上。当时南开大学的支部组织党员成立了救护队,到前线救护解放军伤员,也为解放军带路,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党史专家王凯捷说。

  爱国的这颗种子,在天津星火燎原。像南开师生坚守阵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默默付出的故事不胜枚举。

天津音乐学院:校园飘扬爱国旋律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在文化战线,一曲曲爱国之声,不断唱响。

  提起天津音乐学院,《歌唱祖国》的旋律总是在耳畔响起。1949年,由国立音乐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在天津重新合并组建中央音乐学院。新中国,犹如一轮初升的太阳,为许许多多有识之士,带来了希望的光芒。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缪天瑞,就在1949年,毅然从台湾来到天津。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告诉记者:“缪先生当时是台湾交响乐团的副团长,新中国解放初期,很多老同志比如像李凌先生、吕骥先生,通过多方关系联系到了缪先生,希望他能够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开拓和发展,来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缪先生接到了邀请以后非常激动,他从台湾的基隆港经过了4天4夜来到了天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群怀揣着共同理想的音乐家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津,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共同谱写新中国音乐事业的辉煌篇章。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迁址北京,留下121名干部教师以及24名即将于1959年毕业的附中三年制学生,组建天津音乐学院。爱国是天津音乐学院永恒的创作主题,在天津音乐学院,现在还留存着一份珍贵的手稿,满纸斑驳,却充满着时代的力量,这就是施光南先生创作的《祝酒歌》手稿。这位从天津音乐学院走出的杰出作曲家,用他的作品唱响了时代的强音。每一首作品都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他的音乐,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传递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天津音乐学院歌剧学院副院长王泽南说:“我记得有一年演出,演出方问我会不会唱《祝酒歌》,我说不要问我这个问题,因为我从小就听,《祝酒歌》谁写的?是我们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写的,施光南先生也是我们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的前辈。”

  王泽南,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先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单位工作,在《原野》《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伤逝》《运河谣》等中外三十余部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2023年,天津音乐学院着手新一轮院系改革,声乐系、民族声乐系合并,成立了歌剧学院,培养声乐演唱及相关研究的艺术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国歌剧艺术。王泽南也在这时回到天津音乐学院,成为歌剧学院副院长。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展剧目创作、教学、排练、演出、研究,探索构建“产教研学演”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排练民族歌剧《同心结》、《二泉》《岳飞》等集合了学校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等300余人的师生班底,每年根据剧目排演和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吸纳新鲜力量加入相应团队,为传承创新优秀剧目、培养卓越艺术人才搭建平台。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排演过程中,老师已经把课堂搬到了舞台上,把表演经验都传递给了学生们,我觉得这个是歌剧学院改革以来最大的一个亮点,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们。”天津音乐学院歌剧学院副院长王泽南说。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同心结》是一部经典民族歌剧,1981年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首演,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通过红色的“同心结”贯穿始终,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赞扬黄继光及其战友与朝鲜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2023年,天津音乐学院对该剧进行了创作复排,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领衔,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组成师生团队联合演出。歌剧中从主题曲《同心结》到黄继光的咏叹调《抬头仰望夜黑的天》,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歌声,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大家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津云调查】奋进的爱国力量

“我深深地感觉到它不单单是一部优秀的剧目,更重要的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这个魂就是作为中国专业的音乐学院,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他们要立大志,要爱国。排演过程中,同学们每一次在台上塑造志愿军战士的时候,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撞击,受到洗礼,受到感动,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的表达。”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说。

  如今,音乐与历史交织成最美的旋律,新一代的音乐人才也正在茁壮成长。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把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记者 刘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