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天津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故事 忆当年 众志成城保家卫国 望今朝 爱国精神根植于心
来源:每日新报 2023年9月26日07版
73年前,一场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大幕,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浴火重生的新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当时国内各界爱国人士从精神与物资上竭尽全力为前线提供支援,捐款捐物、众志成城,铸起了坚强后盾。
校园传出热血战歌
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当时,18岁的端木阳刚刚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结识了一群热血澎湃的同学,大家纷纷报名想要奔赴前线。聊起当时的情景,92岁的端木阳老先生记忆犹新,他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全家逃难,都是苦难的经历,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心振奋,都盼着国家快点建设好,一说保家卫国上战场都特别踊跃,就连教授和校长都报名参军,我们校长夜里黑咕隆咚拄着拐杖来做动员,说到激动的地方拿拐棍直敲地。”
虽然端木阳他们学院报名的师生很多,但最终被批准参军的只有5个人,其中就包括端木阳,收到消息的那一刻,端木阳难掩心中的激动,恨不得第二天就奔赴战场,可当上级的命令下来之后,他和不少一同参军的同学都感到很意外,甚至是失望,因为他们被集体送到北京去学俄语了。原来,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不少武器都是苏联制造的,而我们的部队中又特别缺乏懂俄语的人,跟苏联专家沟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不少像端木阳他们这样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刚一入伍便被作为俄语人才进行培养,成为俄语翻译“,那会儿我们都不愿意,本来是要上战场的,当翻译这不等于改行了吗?然后上级就给我们做工作,说军队必须现代化,要抓紧学俄语,跟苏联专家学习先进的军事经验和技术,才能在朝鲜战场上更有胜算,我们也想通了,踏踏实实开始学俄语,就用另一种方式支援前线吧!”端木阳说。
70多年来,端木阳老先生一直珍藏着几张老照片,照片拍摄的是当年他参军前,老师、同学们前来欢送的情景,为了将来更好地保存和发挥作用,老先生将这些照片全部捐给了母校南开大学。
一针一线温暖军心
张培江老人,今年整整100岁,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的时候,20多岁的他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天津被服厂工作。当时,天津的多家被服厂都是1949年天津解放后,政府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过来的。1950年,工厂刚刚恢复生产不久便接到任务,为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制作冬装棉服,直到今天,张培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数百名工人在偌大的车间里,剪裁布匹、絮棉花、踩着缝纫机日夜奋战的情景。
通过张培江的讲述,我们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当年天津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情如此高涨。张培江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母亲靠在地主家里做佣人的微薄收入,供他上学念书,“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被迫辍学,十几岁便开始到东北打零工、做苦力,为了不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他四处辗转躲避。从东北来到天津后,孤苦无依的张培江被一对好心夫妇收留,并在他们的引荐下进入被服厂工作,这家厂就是后来被解放军接收过来、为志愿军制作战斗服的402厂。张培江说,刚解放那会儿,因为不甘心败退,国民党残余势力在天津各个角落,尤其是各大工厂安插了众多特务和眼线,经常纵火或制造爆炸,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还有一件事儿是最令张培江他们无法接受的,那就是一些敌特势力、反动资本家,竟然把黑手伸向了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服,在制作冬季棉服的时候,他们偷换材料,以次充好,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张培江说:“为什么有些资本家倾向于国民党呢,他本身就是官僚资本,再加上受特务的影响,竟然用芦苇绒子顶替棉花,给志愿军做棉裤,那能暖和吗?导致战士们的腿都冻伤了。”
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群情激奋,一想到在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受了这么大的罪,人们都特别心疼,随后,天津市民掀起一场针对反动资本家的示威游行,许多工厂的工人也参加进来,其中就包括张培江,他和工友们亲手制作标语,呼吁打击敌特势力、彻查弄虚作假,很快,天津便揪出并处理了一批反动资本家。
捐献飞机鏖战长空
朝鲜战场上,空军的厮杀极为激烈,因此,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社会各界积极筹款捐钱,购买战斗机支援前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飞机运动,其中有一架叫做“鲁迅号”的战斗机,它的捐赠者是著名相声演员王本林。王本林的儿子王幸福说,虽然这架飞机是以父亲的名义捐出去的,但其实钱并不是父亲一个人出的,而是由他创办的红星相声社全体社员集体出资,再加上举办义演募捐而来的。为了起表率作用,捐飞机的时候,王本林个人出的钱在相声社全体社员里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他已经有了3个孩子,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要说王本林跟天津的缘分,还要从他13岁那年说起,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年少的王本林被迫带着弟弟,从沧州老家来到天津投奔亲戚,为了赚钱贴补生活,他开始走街串巷卖药糖,哪儿人多就在哪儿大声吆喝,而要说当时天津最热闹,并且人们还有闲钱买药糖的地方,就得算是各大戏园子和相声茶馆了。小小的年纪、清脆的嗓音,王本林的出现,很快引起了茶馆里一位老相声艺人的注意,在老先生的培养下,王本林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
在旧社会,靠说相声吃饭是相当困难的,王本林出师后,一开始只能到处撂地表演,所谓撂地,就是指在街头找个角落拿起快板儿直接演,赚多赚少全凭路人打赏,而且还随时有可能被军警宪兵、地痞流氓驱赶和打劫。正是因为受够了旧社会的磨难,王本林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的新生活倍感珍惜,即便没念过书,他也能深刻感悟到舍小家为大家才能保国家的道理,再加上当时王本林身边往来走动的人当中,有不少都是知识分子、地下党员等进步人士,这也成了促使他捐献飞机的原因之一。
捐完飞机后不久,王本林又报名参加了慰问团,与同为红星相声社社员的弟媳一起奔赴朝鲜战场,给志愿军战士们做慰问演出,为了鼓舞士气,他们将太平歌词等经典曲目的曲调保留下来,歌词根据战况和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全部重新填写,因为认识的字不多,王本林没办法读或者写,只能把新词儿死记硬背记在脑子里,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在战壕里完成了一场又一场演出。王幸福说:“当时去的人都有危险啊,从丹东到朝鲜战场的路上,汽车门子都被炸掉了,我婶儿拽着门框才没被甩出去,就那样挨个战壕演,演完了揣个馒头奔下一个战壕,苦极了。”
回头看一看这些支援过抗美援朝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历经苦难、珍惜新生,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今天,这段历史和它背后蕴藏的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老人们的讲述的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老人们的讲述中,更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来源:《津云调查》节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