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要闻

京津冀名家诵读会品读南开校钟铭文

来源:严修研究会 2025.08.25

8月20日,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诵读会,在首都图书馆报告厅圆满举行。

会上,著名演播、诵读艺术家瞿弦和与后浪合唱团的孩子们合诵南开校钟铭文。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陈鑫对校钟故事和铭文内容进行解读。

这场汇聚京津冀三地诵读爱好者与诵读名家的盛会,不仅是一场跨越地域的红色经典演绎,更成为2025年“阅读北京”全市诵读大赛的收官之作——从初春的初赛海选到盛夏的决赛角逐,从线下场馆的声情并茂到线上平台的万千共鸣,红色经典以诵读为桥,在京津冀大地上激荡出跨越80年的历史回响。名家诵读会线上线下同期举办,通过文旅北京官方抖音、央视频、京津冀三地公共图书馆多媒体直播矩阵平台以及北京时间直播矩阵平台等16个直播间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达344.2万人次。

南开校钟及铭文的故事

京津冀名家诵读会品读南开校钟铭文
南开校史研究室主任、严修研究会理事长、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陈鑫现场解读,揭开了南开校钟的沧桑往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开大学的陈鑫。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瞿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朗诵。现在由我和大家分享朗诵内容背后的故事。这篇文字原本是南开大学校钟上的铭文。那么,南开大学为什么有一口校钟?可以说,这口大钟的前世今生见证了我们国家近代以来历史的跌宕起伏,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

故事要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还是清朝,清政府为营建海防,在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许多武器。作为巨额交易的“赠品”,克虏伯公司送给清政府一口钢铁大钟。这口钟重达1万3000斤以上,高度至少有2米5左右。这样的大钟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于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把它安放在天津海光寺,还让人在钟身上铭刻了整部金刚经,祈求保佑国泰民安。从此海光寺的大钟成为天津一处名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不少中外游客来此打卡,一些文人墨客还写下诗篇。

可是好景不长,大钟上的金刚经和克虏伯的武器没能保卫中国的安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海光寺被日军占领,后来成为日本兵营。大钟被日本人转送给英国人,成为天津英租界花园的一景,一摆又是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战胜国,打算在放置大钟的位置修建一战胜利纪念碑,把大钟放到英国的博物馆去。可是大钟是我们中国的文物,就像经过中方多番交涉,最终英国人同意归还。当时的天津县,就把大钟安置到天津城南八里,那时有个村叫八里台村,村里有座庙,叫做望海寺。就放在望海寺中。

但是我们知道,20世纪20年代正是军阀混战的时候,民不聊生,寺院离城很远,香火不旺,和尚自己都吃不饱,由于过不下去,就还俗去了。因此寺院成了荒弃状态。可是这时,八里台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我们南开大学在1923年迁至到八里台,营建了非常美丽的校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为国育才,可以说成为一片世外桃源。为了文物保存,南开大学的创校校长张伯苓先生,专门向天津政府申请,将大钟移至南开大学。1931年,南开大学毕业典礼上同时举办了校钟开幕式。这就是南开校钟的由来。这时校钟已经有了4次迁徙,从德国到中国,到英租界,又到八里台,最终成为南开校钟。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就在校钟到南开大学这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转过年来,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南开人鸣响校钟,先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警示师生,勿忘国耻。当时南开成为天津,乃至华北抗日爱国的重要基地。张伯苓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他问学生们:“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唤起师生爱国之志。南开老师们通过学术研究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南开全校学生们几乎全部参加到“一二·九”运动等等爱国活动中,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让日本视南开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七七事变后,日寇将魔抓伸向天津。在攻打天津前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将炸毁南开。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都大为惊讶,为什么要毁掉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机构?这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日本军官说:南开是反日的基地,我们要毁掉一切反日的基地。

7月29日凌晨,日军攻打天津的第一炮,就炸向南开大学。进而又入校用汽油焚烧,同时实施劫掠,许多的珍贵图书、仪器设备被掠走。南开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校。而这口标志性的大钟,也在此过程中,不知所踪。

日本人之所要炸南开,是为了打击中国人抗战的精神。但他们的图谋并没有实现。张伯苓校长面对记者说:“此次敌人炸毁南开,被毁的是南开的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愈益奋励。”实际上,我们中国人正是在抗战中,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精神得到了升华。南开因为被毁,被迫南迁,和北大、清华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期间,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人才。

抗战胜利后,张伯苓校长对校钟念念不忘。大钟下落如何?现在可以看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大钟被日寇化为炮弹,用到战争中。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钟被运到日本。张伯苓校长认为校钟不仅属于南开,也是见证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物,曾委托要人在日本寻访,但非常可惜,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老校钟的下落。

时光飞逝,1997年,也就是南开被毁及校钟被掠60周年时,学校决定重铸校钟。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南开大学校钟。这口钟的钟身正中是隶书的“南开”两个大字,左部是南开校歌的歌词,右面就是刚才朗诵的校钟铭文。

当年李鸿章在大钟上刻金刚经,并没能实现国泰民安。南开为新校钟撰写了新铭文。铭文的作者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达津,我们南开人称为“达老”。达老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亲身经历了抗战烽火,后来任教南开,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铭文中讲到南开创办于渤海之滨、白河之津的天津,培养了大批英才。这里特别提到“翔宇负笈”,是指什么呢?翔宇,是南开最杰出校友周恩来的字。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第一届的学生,当年张伯苓校长就多次讲到,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总理对南开也深有感情,他曾说我在天津读南开中学、大学,后来参加革命就是受南开教育的影响。

铭文中讲到抗战毁校,大钟被掠。我们重铸校钟,就是为了一代一代新的南开人不忘历史,传承南开精神。南开精神是什么?核心就是铭文字提到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南开的校训,也是南开人的核心价值。张伯苓校长说,允公就是要做到大公,是爱国爱群的公德,允能就是要做到最能,是服务社会的能力。日新月异,就是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年先贤看到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的局面,痛心疾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需要先改变中国人,于是投身教育救国。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就是要治我们自己身上的“愚、弱、贫、散、私”的大病,让我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精神的现代国民。

新校钟高1.937m,寓意1937年日军毁校的时间节点,而南开人将7月28日作为“校殇日”。每年这天都会有鸣响校钟的仪式。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开创未来。铭文的意义、校钟故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这段故事不仅属于南开,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一页。“济济堂堂,蹈励发扬,科教腾骧,宏业无疆”。希望未来,我们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英才。最后,也祝愿我们的中国、祝愿世界的未来“宏业无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