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要闻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来源:《天津日报》2024年11月25日第2版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初冬的南开园,夜凉如水。

叶嘉莹先生生前常年在此治学的迦陵学舍门口,一列列扎好的黄菊花和白菊花花束整齐摆放,还有寓意“平安”的苹果,一幅大写意荷花图墨迹未干。

这一切,只为追念这位“诗词的女儿”。11月24日,百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安静地去了。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南开大学师生在迦陵学舍前悼念叶嘉莹先生

当天晚上10时多,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门前,陆续有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自发前来,会集于此,献上菊花等寄托自己哀思的物品后,鞠躬志哀,静静伫立, 向着寒夜中的迦陵学舍,默默哀悼:“叶先生, 一路走好!”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以上图片摄影:通讯员 宗琪琪 记者 姜宝成

“我虽然没有上过叶先生的课,但是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她很多,当初报考南开大学就是受到叶先生的影响。”一名前来悼念的学生表示,“《感动中国》组委会在授予叶先生的颁奖词中说:‘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我觉得这非常符合她对南开、对中国的贡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徐子同是诗词爱好者,他对叶先生的了解始于高中,后来逐渐了解到叶先生在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叶先生更加尊敬了,“叶先生曾在诗中写下‘莲实有心应不死’,她在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心中种下诗词的种子。我之前就在进行诗词创作,今后还要继续研读相关经典,把诗词的魅力传达给更多人。”

今天起,南开大学开设八里台校区逸夫图书馆作为专门悼念场所,供各界人士、全校师生有组织地悼念。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2022级学生鲁奕彤和班上同学负责书写挽联。“我曾经上过迦陵学舍开设的一门课,叫‘中华诗教名家谈’,学过写诗。去年我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做志愿者,当时有幸见到了叶嘉莹先生。她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坚韧、学识渊博的女性。”鲁奕彤说,叶先生对自己的学习进步影响很大,“我们接下来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比如绘画、书法作品等,表达我们的哀思。”

传承学术遗产 完成未竟事业

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首位博士生迟宝东回忆与恩师的点点滴滴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2013年4月2日,90岁叶嘉莹站立2小时为大学生讲座。(摄影:记者 姜宝成)

寒风呜咽,水波含恨。

南开大学的马蹄湖畔,再也等不来那位赏荷吟诗的老人。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叶嘉莹先生在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时曾表示,计划将中国古代的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吟诵的声音传下去,把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几年过去了,诗词录音工作进展得怎么样?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叶先生在南开大学教授的首位博士生、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主任迟宝东。他深情回忆了与恩师的点点滴滴,并表达了自己将如何通过一系列工作接过先生的未竟事业。

“很悲痛,虽然先生这一年来身体情况不佳,但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人还是一下子蒙了。”迟宝东回忆说,就在今年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之际,他与汪梦川、张静等同门弟子还共同为老师定制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幅精美的荷花屏风。“荷花是先生最喜欢的花卉,”迟宝东说,“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先生这一生,高洁而优雅。”他们精心构思,邀请了技艺高超的匠师,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荷花图案绘刻在屏风上。“先生看到这份礼物时非常喜欢,我们能感觉到她的惊喜,我们总盼着她能好起来,谁想到……”说着说着,迟宝东的声音有些哽咽。

迟宝东说,叶嘉莹先生不仅是他学术上的导师,更是他人生中的指路明灯。回想起在南开大学求学的日子,他感慨万千:“与‘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叶先生尤其注重启发式教育,她每堂课都会布置读书题目让我们自己去准备、去讲解,然后她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让我感到很有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益处。先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死的知识,更是如何与诗词作品、诗词作者产生共鸣,如何在思想层面与古人相通。”

“叶先生的讲课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她的声音、语调都有着特殊的魅力。她常常旁征博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爱跑野马’,但这种讲法却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传承叶嘉莹先生的学术遗产,近年来,迟宝东与团队一直在致力于相关工作。“叶先生非常注重保存自己的讲课资料,从当年在台湾讲课的时候就开始录存下来,保存了全部1600余小时的素材。这些素材非常宝贵,为了永久保存并方便更多人学习,我们与母校南开大学合作,将其转换成了数字格式,并策划了‘聆听叶嘉莹’这一产品,于去年正式上线推出。”迟宝东透露,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发了与音频产品相对应的系列文稿,“今年已经发行了第一辑,后边还有三辑拟列入2025年出版计划。相信这种文字与音频的结合,能帮助读者更好走进叶先生的诗词世界。”

“我永远记得先生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古典诗词里有很多生生不息的感发,我们应该把它准确地传承下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也将成为我未来工作的动力。” 迟宝东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整理叶嘉莹先生的讲稿,计划按照时间顺序、文学史的发展,将讲稿中涉及的文人、作者及其作品摘出来,形成一份特别的文学史资料。“这不仅是对叶先生学术贡献的全面展现,也是一份具有独特学术特点的文学史资料,对国内的学术研究领域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谈及未来规划时,迟宝东坚定地表示:“我将继续推动先生‘聆听系列’和纸质图书的出版工作,高水平地完成这些任务,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叶先生的离世,无疑是学术界与教育界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她的学术精神与教育理念将如同那清雅的荷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迟宝东悲伤的声音中充满力量。

百岁迦陵愿 诗心华夏传

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张静讲述恩师的诗教人生

“叶先生,一路走好!” 南开大学师生追念叶嘉莹先生
照片由张静提供

2024年11月24日,有“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之称的叶嘉莹先生,走完了她的百岁人生。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农历六月(荷月)初一,乳名“小荷”,南开园马蹄湖里的荷花将她“唤来”,她在南开大学执教40多年,幽幽荷香浸润她的高洁人生。她的一生,就是遇到诗、成为诗的过程。

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嘉莹先生嫡传弟子张静,20多年来一直陪伴在叶嘉莹先生身边。叶嘉莹先生的逝世,令她悲痛不已。

日前,因为新书《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出版,本报记者采访了张静,她动情讲述了恩师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人生。

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实现中华诗教的当代传承

继2月在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开讲《诗词大先生》之后,张静又推出此书致敬叶嘉莹先生:“今年4月,叶先生专门为这本小书写了序,并以89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收尾——‘天外从知别有天,人生虽短愿无边。枝头秋老蝉遗蜕,水上歌传火内莲。’落款是‘百岁老人叶嘉莹’。这个月,这本小书出版了,之前我也把书送到医院呈给了叶先生。”

叶嘉莹先生在近80年的诗词教育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解诗学范式。通过分享自己对古典诗词的体悟,她在全球感动、影响了几代人,成为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的摆渡人。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她的脚步,成为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传承者。张静就是被感召的一员:“叶先生点燃了我的心灯,我也希望能不负师恩,把这一点火焰继续传递下去。”

说起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故事,张静如数家珍:“这本小书也是我对自己追随叶先生20多年的成长历程的一次回望。叶先生用她的百岁人生,展示了一个人若是长期浸润在中华古典诗词里,生命会增添怎样的色彩,灵魂会迸发怎样的光彩。作为叶先生的学生、中华诗教传承队伍的一员,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叶先生的精神风骨。有叶先生这样的人生导师,我只觉得‘精进无有息时,树人唯恐或倦’。”

书中,张静从弟子的角度,为读者讲述了叶嘉莹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诗教理念、魅力所在,并附上截至今年9月的最新迦陵年表,以及数十张叶嘉莹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

对于书中内容,4月为这本书作序时,叶嘉莹先生这样描述:“陶渊明曾说‘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作为一位百岁老人,我知道自己少不了会被人评说。这本张静写我的书,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溢美情辞我愧不敢当,内容都是可信的。其实我了解张静,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感情,更是对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一份深情。”

张静动情地说:“‘莫负相逢人海间’。我希望让读者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既可敬又可爱的叶先生,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在叶先生的感召下,将古典诗词内化于心,以古人的诗意浸润现代生活,由此真正实现中华诗教的当代传承。”

以诗启智、以诗润心、以诗化人

生于乱世,少年丧母、父亲音信全无,婚后受丈夫牵连被捕、被释放后寄人篱下只能睡客厅地板上,中年丧女……叶嘉莹先生一生颇多坎坷,可她始终心向光明,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中华古典文学这片沃土。古典诗词既是她的创作工具、教研对象,又是支撑她走过凄风苦雨的生命能量。张静说,因为深谙古典诗词之美,所以叶嘉莹先生就特别想为那些愿意接近古典诗词又不得其法的人打开一扇门,接引他们进入古典诗词的美好、高洁世界。

张静还记得,2015年她协助年过九旬的叶嘉莹先生编选《给孩子的古诗词》时的情形,“当时我初选了近300首古典诗词,供叶先生拣选。没想到第一轮讨论时,叶先生就把李商隐的《天涯》给删了。叶先生跟我说:‘李义山的《天涯》是首好诗,但是我不能让孩子们刚开始读诗就读这么悲哀伤感的诗。’”

张静告诉记者,叶嘉莹先生非常注重传递古典诗词里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品格、修养,“叶先生讲授古典诗词,就是希望传递人间温情、彰显人性光辉,以诗启智、以诗润心、以诗化人,助力那些迷茫困惑的人,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我们今天读古典诗词,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心与一颗颗古圣先贤的诗心‘对话’,以此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

多年来陪伴在叶嘉莹先生身边,张静最深的感受就是:“叶先生整个人是沉浸在诗词中的,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都可能触发她将那些烂熟于心的佳句名篇脱口而出。”她回忆起多年前帮叶嘉莹先生熬药不小心将药锅摔碎的情景,“当时我很沮丧,但叶先生却马上诵起了虚云法师的《开悟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之后,叶先生又给我讲了她当年听伯父讲孟敏‘甑已破矣,顾之何益’的故事的感悟。我感觉,叶先生的生命早已与古典诗词融为一体。她的人生,就是遇到诗、成为诗的过程。”

心怀爱国情,践行报国志

叶嘉莹先生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北美用英语讲授中华古典诗词,1979年回国在南开大学执教,从垂髫孩童到古稀学者,都因她的诗词讲授而受益匪浅。在张静看来,贯通中西文脉的深厚学养;心怀爱国之情,践行报国之志,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不遗余力推动中华古典诗词在海内外的传播;从人性中的共通之处来解读古典诗词,在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融通古今使文明新旧能相益……都是叶嘉莹先生讲授诗词格外吸引人、感染人的原因。

张静介绍,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南开大学主办的“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古典诗词讲解短视频征集活动备受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古典诗词爱好者热情参与,征集截止时间已延至11月30日,正所谓‘百岁迦陵愿,诗心华夏传’。”

如今,斯人已去,但是,诗意永存。阅读叶嘉莹先生的作品、传诵她的故事、赓续她的精神、完成她未竟的事业,就是我们对她最好的纪念。倘若叶嘉莹先生在天上知道有这么多人不断被古典诗词点亮人生,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传承的她,一定会很欣慰。

相关新闻